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秦楚攻魏围皮氏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秦楚攻魏围皮氏-原文

秦、楚攻魏,围皮氏。

为魏谓楚王曰:“秦、楚胜魏,魏王之恐也见亡矣,必舍与秦,王何不倍秦而与魏王?魏王喜,必内太子。秦恐失楚,必效城地于王,王虽复与之攻魏可也。”

楚王曰:“善。”

乃倍秦而与魏,魏内太子于楚。

秦恐,许楚城地,欲与之复攻魏。

樗里疾怒,欲与魏攻楚,恐魏之以太子在楚不肯也。

为疾谓楚王曰:“外臣疾使臣谒之,曰:‘敝邑之王欲效城地,而为魏太子之尚在楚也,是以未敢。王出魏质,臣请效之,而复固秦、楚之交,以疾攻魏。”

楚王曰:“诺。”

乃出魏太子。

秦因合魏攻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秦楚攻魏围皮氏-译文

秦国和楚国联合攻打魏国,包围了皮氏。

有人替魏国对楚王说:“如果秦国和楚国战胜了魏国,魏王害怕被灭亡,一定会投靠秦国,大王为什么不背叛秦国而与魏王结盟呢?魏王高兴了,一定会把太子送到楚国作为人质。秦国害怕失去楚国,一定会把城池和土地献给大王,大王即使再与秦国一起攻打魏国也是可以的。”

楚王说:“好。”

于是背叛秦国而与魏国结盟,魏国把太子送到楚国作为人质。

秦国害怕了,答应给楚国城池和土地,想与楚国再次联合攻打魏国。

樗里疾很生气,想与魏国联合攻打楚国,但又担心魏国因为太子在楚国而不肯合作。

有人替樗里疾对楚王说:“外臣樗里疾派我来拜见大王,说:‘我们大王想献上城池和土地,但因为魏国太子还在楚国,所以不敢这么做。大王如果放回魏国太子,我请求献上城池和土地,并且重新巩固秦国和楚国的友好关系,以便迅速攻打魏国。’”

楚王说:“好。”

于是放回了魏国太子。

秦国因此联合魏国攻打楚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秦楚攻魏围皮氏-注解

皮氏: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河津市一带,战国时期为魏国的重要城邑。

魏王:指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山西一带。

楚王: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秦:指战国时期的秦国,位于今陕西一带,后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太子:古代诸侯国的王位继承人,通常为君主的嫡长子。

樗里疾: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樗里氏,名疾,曾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

质:古代外交中的一种担保方式,通常是将重要人物(如太子)送到对方国家作为人质,以保证盟约的履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秦楚攻魏围皮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秦、楚、魏三国之间的外交与军事博弈。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权谋斗争。

首先,文本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魏国在面临秦、楚两国围攻时,采取了分化敌人的策略,通过游说楚王,使其背弃秦国而与魏国结盟。这种外交手段在战国时期非常常见,各国通过结盟、背盟、离间等手段,力求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自保或扩张。

其次,文本揭示了战国时期的‘质’制度。魏国为了取得楚国的信任,将太子送到楚国作为人质。这种制度在战国时期非常普遍,各国通过交换人质来确保盟约的履行。然而,这种制度也常常成为各国博弈的筹码,如秦国在得知魏太子在楚国后,便以此为借口拖延履行承诺,最终导致楚国的被动。

再次,文本展现了战国时期将领的个人情感与政治决策的冲突。樗里疾作为秦国将领,对楚国的背盟行为感到愤怒,欲与魏国联合攻楚。然而,由于魏太子在楚国,魏国可能不愿与楚国彻底决裂,这反映了将领的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最后,文本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通过对话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各国之间的权谋斗争,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与军事斗争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与军事策略,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人物心理,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秦楚攻魏围皮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49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