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秦召魏相信安君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秦召魏相信安君-原文

秦召魏相信安君。信安君不欲往。

苏代为说秦王曰:“臣闻之,忠不必当,当不必忠。今臣愿大王陈臣之愚意,恐其不忠于下吏,自使有要领之罪。愿大王察之。

今大王令人执事于魏,以完其交,臣恐魏交之益疑也。

将以塞赵也,臣又恐赵之益劲也。

夫魏王之爱习魏信也,甚矣;其智能而任用之也,厚矣;其畏恶严尊秦也,明矣。

今王使人入魏而不用,则王之使人入魏无益也。

若用,魏必舍所爱习而用所畏恶,此魏王之所以不安也。

夫舍万乘之事而退,此魏信之所难行也。

夫令人之君处所不安,令人之相行所不能,以此为亲,则难久矣。

臣故恐魏交之益疑也。

且魏信舍事,则赵之谋者必曰:‘舍于秦,秦必令其所爱信者用赵。’是赵存而我亡也,赵安而我危也。

则上有野战之气,下有坚守之心,臣故恐赵之益劲也。

“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

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

然则魏信之事主也,上所以为其主者忠矣,下所以自为者厚矣,彼其事王必完矣。

赵之用事者必曰:‘魏氏之名族不高于我,土地之实不厚于我。

魏信以韩、魏事秦,秦甚善之,国得安焉,身取尊焉。

今我讲难于秦兵为招质,国处削危之形,非得计也。

结怨于外,主患于中,身处死亡之地,非完事也。’

彼将伤其前事,而悔其过行;冀其利,必多割地以深下王。

则是大王垂拱之割地以为利重,尧、舜之所求而不能得也。

臣愿大王察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秦召魏相信安君-译文

秦国召见魏国的相国信安君。信安君不愿意前往。

苏代为信安君向秦王进言说:“我听说,忠诚不一定得当,得当不一定忠诚。现在我愿意向大王陈述我的愚见,恐怕我的意见不被下级的官吏所接受,自己反而会因此获罪。希望大王明察。

现在大王派人到魏国去任职,以巩固两国的友好关系,我担心魏国会对这种友好关系产生更多的疑虑。

如果是为了阻止赵国,我又担心赵国因此变得更加强大。

魏王对信安君的喜爱和信任是非常深厚的;他的智慧和能力被重用,待遇也非常优厚;他对秦国的敬畏和厌恶也是非常明显的。

现在大王派人到魏国去却不被任用,那么大王派人到魏国去就没有任何好处。

如果被任用,魏国必然会放弃他们所喜爱和信任的人,而任用他们所畏惧和厌恶的人,这就是魏王感到不安的原因。

放弃万乘之国的职位而退隐,这是信安君难以做到的。

让一国之君处于不安的境地,让一国之相做他不能做到的事情,以此来维持友好关系,那么这种关系难以长久。

所以我担心魏国会对这种友好关系产生更多的疑虑。

而且如果信安君放弃职位,赵国的谋士们一定会说:‘信安君放弃秦国,秦国一定会让他们所喜爱和信任的人来管理赵国。’这样赵国就会生存下来,而我们就会灭亡,赵国就会安定,而我们就会陷入危险。

那么上面就会有野战的勇气,下面就会有坚守的决心,所以我担心赵国因此变得更加强大。

“大王想要巩固与魏国的友好关系,同时让赵国小心谨慎吗?不如任用信安君并给予他尊贵的名号。

信安君为大王效力,国家安定而名望尊贵;离开大王,国家危险而权力削弱。

那么信安君为大王效力,上面是为了他的君主忠诚,下面是为了自己得到优厚的待遇,他一定会全心全意地为大王效力。

赵国的执政者一定会说:‘魏国的名门望族并不比我们高贵,土地的实际利益也不比我们丰厚。

信安君以韩国和魏国的名义为秦国效力,秦国非常善待他,国家因此安定,他自己也获得了尊贵的地位。

现在我们与秦国交战,国家处于削弱和危险的境地,这不是明智的策略。

在外面结怨,内部又有君主的忧虑,身处死亡的境地,这不是一个完整的事情。’

他们将会为之前的事情感到痛心,并后悔自己的过错;希望得到利益,一定会割让更多的土地来向大王表示臣服。

这样大王就可以轻松地通过割让土地来获得巨大的利益,这是尧、舜所追求却无法得到的。

我希望大王明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秦召魏相信安君-注解

信安君:战国时期魏国的相国,名信安君,是魏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苏代: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君主著称,擅长外交策略。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具体为哪位秦王不详,可能是秦昭王或秦孝公。

万乘:古代指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这里指魏国。

野战之气:指军队在野外作战时的士气和战斗力。

坚守之心:指军队在防守时的决心和意志。

垂拱之割地:指通过和平手段割让土地,以达到政治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秦召魏相信安君-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苏代游说秦王的一段话。苏代以信安君不愿前往秦国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魏国与秦国的关系,以及赵国可能采取的策略。苏代的游说技巧高超,他首先指出信安君不愿前往秦国的原因,然后分析了魏国与秦国的关系,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苏代首先指出,信安君不愿前往秦国是因为他担心自己会被秦国利用,从而损害魏国的利益。苏代进一步分析,如果秦国强行要求信安君前往,魏国可能会因此对秦国产生疑虑,甚至可能导致魏国与赵国的关系恶化。苏代认为,秦国应该采取更为温和的策略,通过尊重信安君来巩固与魏国的关系。

苏代的分析不仅涉及魏国与秦国的关系,还涉及赵国可能采取的策略。他指出,如果魏国与秦国的关系恶化,赵国可能会趁机加强自己的实力,从而对秦国构成威胁。因此,苏代建议秦国应该通过和平手段来巩固与魏国的关系,避免与赵国发生冲突。

苏代的游说技巧在于他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不仅考虑了魏国与秦国的关系,还考虑了赵国可能采取的策略,从而为秦国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这种游说技巧在战国时期的外交中非常常见,苏代正是凭借这种技巧在各国之间游刃有余。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各国之间的博弈。苏代的游说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策略,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利益冲突。这种外交策略在后来的历史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成为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艺术特色来看,苏代的游说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通过层层分析,逐步引导秦王接受自己的观点,展现了高超的游说技巧。这种语言风格在《战国策》中非常常见,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语言艺术。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苏代的游说不仅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段古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秦召魏相信安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49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