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田需贵于魏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田需贵于魏王-原文

田需贵于魏王,惠子曰:

“子必善左右。

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

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

故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然而不胜一人者,何也?

树之难而去之易也。

今子虽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则子必危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田需贵于魏王-译文

田需在魏王面前地位显赫,惠子对他说:

“你必须善待你身边的人。

现在看那杨树,横着种它能活,倒着种它也能活,折断后再种它还能活。

但如果让十个人去种杨树,一个人去拔它,那么就没有能活的杨树了。

所以,即使有十个人去种容易生长的东西,却敌不过一个人去破坏,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种植困难而拔除容易。

现在你虽然在魏王面前树立了自己的地位,但想要除掉你的人很多,那么你一定会处于危险之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田需贵于魏王-注解

田需:战国时期魏国的官员,受到魏王的宠信。

魏王:指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杨:杨树,这里比喻容易生长的事物。

树:种植,比喻建立或培养。

拔:拔除,比喻破坏或摧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田需贵于魏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惠子对田需的劝诫。惠子通过杨树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建立和维持地位的不易,以及破坏和失去地位的容易。杨树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无论横着种、倒着种还是折断后种,都能生长。然而,即使有十个人种植杨树,只要一个人去拔,杨树就无法存活。这个比喻深刻地揭示了在政治斗争中,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地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破坏和失去地位却可能在一瞬间发生。

惠子通过这个比喻,告诫田需要善待身边的人,因为即使他在魏王面前建立了自己的地位,但如果有很多人想要除掉他,他的地位就会岌岌可危。这不仅是对田需个人的忠告,也是对当时所有在政治舞台上活动的人的一种普遍警示。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官员们的地位往往朝不保夕,因此,如何维护自己的地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人们对政治斗争的深刻认识和对生存智慧的追求。惠子的比喻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它提醒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警惕,善待他人,因为成功和失败往往只在一线之间。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比喻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惠子通过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揭示了复杂的政治现实,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这种通过自然现象来阐述政治道理的手法,是战国时期策士们常用的修辞技巧,也是《战国策》这部书的一大特色。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时社会政治生态的重要线索。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是如何通过智慧和策略来应对复杂的政治环境的。这种智慧和策略,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政治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田需贵于魏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49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