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犀首见梁君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犀首见梁君-原文

犀首见梁君曰:“臣尽力竭知,欲以为王广土取尊名,田需从中败君,王又听之,是臣终无成功也。需亡,臣将侍;需侍,臣请亡。”

王曰:“需,寡人之股掌之臣也。为子之不便也,杀之亡之,毋谓天下何,内之无若群臣何也。今吾为子外之,令毋敢入子之事。入子之事者,吾为子杀之亡之,胡如?”

犀首许诺。

于是东见田婴,与之约结;召文子而相之魏,身相于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犀首见梁君-译文

犀首拜见梁君说:“我竭尽全力和智慧,想要为大王扩大领土、提升名声,但田需从中破坏,大王又听信他,这样我最终无法成功。如果田需离开,我将继续侍奉大王;如果田需继续侍奉,我请求离开。”

梁君说:“田需是我最亲近的臣子。如果他对你不利,我会杀了他或让他离开,不用担心天下人怎么说,也不用担心朝中群臣的反应。现在我为你把他调离,让他不敢再插手你的事务。如果有人敢插手你的事务,我会为你杀了他或让他离开,怎么样?”

犀首答应了。

于是犀首向东去见田婴,与他结盟;又召来文子,让他去魏国做宰相,自己则去韩国做宰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犀首见梁君-注解

犀首: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谋士,名公孙衍,以智谋著称,曾为魏国出谋划策,帮助魏国在战国纷争中取得优势。

梁君:指魏国的君主,魏国都城在大梁,故称梁君。

田需:魏国的大臣,与犀首有矛盾,可能是魏国朝廷中的权臣。

田婴: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田氏家族的重要成员,曾任齐国相国。

文子:指田文,田婴的儿子,后成为魏国的相国。

股掌之臣:比喻极为亲近和信任的臣子,如同握在手中的棋子,可以随意操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犀首见梁君-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犀首(公孙衍)与魏国君主梁君之间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与君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犀首作为魏国的谋士,竭尽全力为魏国扩张领土、提升声望,但田需从中作梗,导致犀首的计划失败。犀首向梁君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愤怒,并提出如果田需继续存在,他将无法为魏国效力。梁君则表示田需是自己的亲信,不能轻易处置,但承诺将田需排除在犀首的事务之外,以确保犀首的计划能够顺利进行。

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谋士与君主之间的微妙关系。谋士虽然才智过人,但其命运往往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对谋士的信任和支持是谋士成功的关键,但君主也有自己的亲信和利益考量,谋士的计划常常受到内部斗争的干扰。犀首的处境正是这种关系的典型体现。他虽然才智出众,但田需的存在使他无法施展才华,最终不得不通过外交手段(与田婴结盟)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揭示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谋士不仅要面对外部的敌人,还要应对内部的权力斗争。君主虽然需要谋士的才智,但也必须平衡内部的利益关系,不能轻易得罪自己的亲信。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使得谋士的处境极为艰难,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排挤出权力中心。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对话生动,通过犀首与梁君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犀首的无奈与愤怒、梁君的权衡与承诺,都在简短的对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对话形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紧张氛围。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揭示了谋士在战国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君主与谋士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它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联盟关系,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犀首见梁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4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