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楚王攻梁南-原文
楚王攻梁南,韩氏因围蔷。
成恢为犀首谓韩王曰:“疾攻蔷,楚师必进矣。
魏不能支,交臂而听楚,韩氏必危,故王不如释蔷。
魏无韩患,必与楚战,战而不胜,大梁不能守,而又况存蔷乎?
若战而胜,兵罢敝,大王之攻蔷易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楚王攻梁南-译文
楚王攻打梁国的南部,韩国因此包围了蔷地。
成恢作为犀首对韩王说:“如果迅速攻打蔷地,楚国的军队必定会前进。
魏国无法支撑,只能束手听命于楚国,韩国必定会陷入危险,所以大王不如放弃蔷地。
魏国没有韩国的威胁,必定会与楚国交战,如果战斗失败,大梁将无法守住,更何况是保住蔷地呢?
如果战斗胜利,军队疲惫不堪,大王攻打蔷地就会变得容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楚王攻梁南-注解
楚王攻梁南:指楚国攻打魏国的南部地区。梁,即魏国,因其都城大梁而得名。
韩氏:指韩国,战国七雄之一。
蔷: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魏国的一个城邑。
成恢:人名,战国时期的谋士,具体事迹不详。
犀首:指韩国的将领,具体人物不详。
韩王:指韩国的君主。
魏:指魏国,战国七雄之一。
大梁:魏国的都城,今河南开封。
兵罢敝:指军队疲惫不堪,战斗力下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楚王攻梁南-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和军事策略。成恢作为韩国的谋士,向韩王提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他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为如果韩国继续围攻蔷,楚国必然会趁机进攻魏国,而魏国无法同时应对两国的进攻,最终会屈服于楚国,这将导致韩国陷入危险境地。
成恢的建议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常用的‘借刀杀人’策略。他主张韩国暂时放弃对蔷的围攻,让魏国与楚国直接对抗。如果魏国战败,大梁失守,韩国再攻蔷将变得轻而易举;如果魏国战胜,楚国军队疲惫不堪,韩国同样可以轻松攻下蔷。这种策略不仅避免了韩国与楚国的直接冲突,还巧妙地利用了魏国与楚国之间的矛盾,达到了削弱对手、保存自身实力的目的。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谋士们通过精妙的言辞和策略,往往能够左右国家的命运。成恢的建议不仅展示了其高超的谋略,也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在国家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逻辑清晰,充分展现了战国策士们的辩才和智慧。成恢的言辞层层递进,既有对当前局势的深刻分析,又有对未来可能性的合理推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种论辩风格在《战国策》中屡见不鲜,成为该书的一大特色。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和军事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展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反映了谋士们在国家决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国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