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原文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酒酣,请鲁君举觞。
鲁君兴,避席择言曰: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
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
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
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
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
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
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
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
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
梁王称善相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译文
梁王魏婴在范台宴请诸侯。
酒喝得正酣时,梁王请鲁君举杯。
鲁君站起来,离开座位,慎重地说道:
“从前,帝女命令仪狄酿造美酒,献给禹,禹喝了觉得甘美,于是疏远了仪狄,戒绝了美酒,说:‘后世必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
齐桓公半夜感到饥饿,易牙便煎煮烧烤,调和五味进献给他,桓公吃得很饱,直到天亮都没有察觉,说:‘后世必定有因为美味而亡国的。’
晋文公得到了南之威,三天不上朝听政,于是将南之威推远,说:‘后世必定有因为美色而亡国的。’
楚王登上强台,远望崩山,左边是江,右边是湖,俯瞰四周,快乐得忘记了死亡,于是发誓不再登上强台,说:‘后世必定有因为高台陂池而亡国的。’
现在君主的尊贵,就像仪狄的美酒;
君主的美味,就像易牙的烹调;
左边有白台,右边有闾须,就像南之威的美色;
前面有夹林,后面有兰台,就像强台的快乐。
只要有其中一样,就足以亡国。
现在君主兼有这四样,难道不应该警惕吗?”
梁王连连称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注解
梁王魏婴: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名婴,梁是魏国的都城,因此称梁王。
范台:魏国的一处高台,常用于举行宴会和重要仪式。
鲁君:鲁国的君主,具体指鲁国的某位国君。
仪狄:传说中的酿酒师,曾为禹帝酿酒。
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以治水闻名,被尊为夏朝的开国君主。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名小白,是春秋五霸之一。
易牙:齐桓公的厨师,以烹饪技艺高超著称。
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名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
南之威:晋文公的美女,因其美貌而闻名。
楚王:楚国的君主,具体指楚国的某位国君。
强台:楚国的一处高台,常用于登高望远。
崩山:楚国境内的一座山,具体位置不详。
白台、闾须:梁王身边的两位美女,具体身份不详。
夹林、兰台:梁王宫中的两处景观,具体位置和功能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魏策》,记载了梁王魏婴在范台宴请诸侯时,鲁君以历史典故劝诫梁王的故事。鲁君通过引用禹、齐桓公、晋文公和楚王的故事,警示梁王不要沉溺于酒、美食、美色和高台之乐,以免重蹈覆辙,导致国家灭亡。
首先,鲁君引用了禹帝的故事。禹帝虽然品尝了仪狄酿的美酒,但他意识到酒的诱惑可能导致国家灭亡,因此疏远了仪狄,戒绝了美酒。这一典故反映了古代圣王对酒的态度,认为酒虽然美味,但过度沉溺会带来灾难。
其次,鲁君提到了齐桓公的故事。齐桓公在半夜感到饥饿,易牙为他烹制了美味佳肴,齐桓公吃得非常满足,甚至到了天亮都没有察觉。齐桓公意识到,过度追求美食可能会导致国家灭亡。这一典故强调了君主应节制口腹之欲,避免因贪图享乐而忽视国事。
接着,鲁君引用了晋文公的故事。晋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连续三天没有上朝处理政务。晋文公意识到美色的诱惑可能导致国家灭亡,因此疏远了南之威。这一典故反映了古代君主对美色的警惕,认为过度沉迷于美色会削弱治国能力。
最后,鲁君提到了楚王的故事。楚王登上强台,眺望崩山,左有江水,右有湖泊,景色壮丽,令人陶醉。楚王意识到高台之乐可能导致国家灭亡,因此发誓不再登台。这一典故强调了君主应避免过度追求享乐,以免忽视国家的安危。
鲁君通过这四个典故,巧妙地劝诫梁王不要沉溺于酒、美食、美色和高台之乐。梁王听后深以为然,表示赞同。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君主的智慧和远见,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君主行为的严格要求。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鲁君成功地向梁王传达了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即君主应节制欲望,专注于国家大事,避免因个人享乐而导致国家衰亡。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采用了排比和对比的手法,通过四个相似的历史典故,层层递进,增强了劝诫的说服力。同时,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体现了古代散文的简洁美和哲理美。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和思想交流,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君主行为的道德要求。通过鲁君的劝诫,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对君主责任的重视,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