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惠施为韩魏交-原文
惠施为韩、魏交,令太子鸣为质于齐。
王欲见之,朱仓谓王曰:“何不称病?
臣请说婴子曰:‘魏王之年长矣,今有疾,公不如归太子以德之。
不然,公子高在楚,楚将内而立之,是齐抱空质而行不义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惠施为韩魏交-译文
惠施为了韩国和魏国的外交关系,让太子鸣作为人质留在齐国。
魏王想要见太子鸣,朱仓对魏王说:“为什么不假装生病呢?
我请求去对婴子说:‘魏王年纪已经大了,现在又生病了,您不如把太子送回去以显示您的仁慈。
如果不这样做,公子高在楚国,楚国将会在国内立他为太子,这样齐国就只是抱着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人质,而且做了不义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惠施为韩魏交-注解
惠施: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以智慧和辩才著称,是魏国的重要谋士。
韩、魏交:指韩国和魏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常有联盟和敌对,外交关系复杂多变。
太子鸣:魏国的太子,名鸣,作为质子被送往齐国,以确保魏国与齐国的联盟。
质:古代外交中的一种担保方式,通常是将国君的儿子或重要人物送到对方国家作为人质,以确保盟约的履行。
朱仓:魏国的臣子,以智慧和谋略著称,曾为魏王出谋划策。
婴子:齐国的权臣或重要人物,具体身份不详,但在文中是朱仓试图说服的对象。
公子高:魏国的公子,名高,当时在楚国,可能是魏王的另一个儿子或亲属。
内而立之:指在内部拥立公子高为魏王。战国时期,各国常有内乱或王位争夺,外部势力常借此干预他国内政。
空质: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质子。齐国如果继续扣留太子鸣,可能会导致魏国转而与楚国结盟,从而使齐国失去实际的外交利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惠施为韩魏交-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魏国与齐国之间的外交博弈。惠施作为魏国的谋士,为了巩固魏国与韩国的联盟,安排太子鸣作为质子前往齐国。然而,魏王希望见到太子鸣,朱仓则建议魏王假装生病,以此为由说服齐国的婴子释放太子鸣。朱仓的计策不仅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权力平衡与博弈。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和政治谋略。惠施和朱仓作为魏国的谋士,他们的言行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智慧和辩才。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盟和敌对关系极为复杂,谋士们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和言辞,往往能够左右国家的命运。朱仓的建议不仅是为了让魏王见到太子鸣,更是为了避免齐国与楚国结盟,从而维护魏国的利益。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对话生动,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的机智和辩才。朱仓的言辞充满了策略性,他通过分析齐国可能面临的困境,巧妙地引导婴子做出有利于魏国的决定。这种通过言辞和策略影响他人决策的手法,是战国时期外交艺术的典型体现。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权力斗争。质子制度是战国时期常见的外交手段,各国通过交换质子来确保盟约的履行。然而,这种制度也常常成为各国博弈的工具。朱仓的建议不仅揭示了质子制度的局限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在外交上的灵活性和策略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展现了战国时期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政治谋略以及士人的智慧和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