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原文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译文
庞葱与太子作为人质在邯郸,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说市场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不相信。”
“如果有两个人说市场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我会开始怀疑。”
“如果有三个人说市场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我会相信。”
庞葱说:“市场上没有老虎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让人相信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市场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大王明察。”
魏王说:“我自己会判断。”
于是庞葱辞别离开,而诽谤他的话已经先传到了魏王那里。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生活,果然没能见到魏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注解
庞葱:战国时期魏国的臣子,以智慧和忠诚著称。
太子:指魏国的太子,即魏王的继承人。
邯郸: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
魏王:指魏国的君主,战国时期魏国的国王。
大梁: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谗言:指诽谤、中伤他人的言论,常用来形容小人背后说坏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魏策》,讲述了庞葱与魏王的一段对话,通过‘市有虎’的比喻,揭示了谣言传播的危害以及君主应如何明辨是非的道理。
首先,庞葱通过‘市有虎’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谣言的传播机制。市集上本无虎,但若多人反复传播,即便是荒谬的言论也会被人信以为真。这种比喻生动地揭示了谣言的力量,尤其是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谣言往往能够迅速扩散并影响人们的判断。
其次,庞葱通过这个比喻,巧妙地提醒魏王要警惕那些背后诽谤他的人。他指出,邯郸距离大梁很远,但诽谤他的人却比‘三人言市有虎’还要多。这表明庞葱已经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周围可能有小人对他进行诽谤。他希望通过这个比喻,让魏王明白谣言的危险性,并希望魏王能够明辨是非,不要轻信谗言。
然而,魏王的回应‘寡人自为知’显得颇为自信,似乎认为自己能够辨别是非。但后来的情节发展表明,魏王并未能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庞葱辞行后,谗言迅速传到魏王耳中,最终导致太子被罢免,庞葱也无法再见到魏王。这一结局揭示了君主在权力面前往往难以保持清醒的判断,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臣子与君主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谣言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庞葱的智慧在于他能够通过一个简单的比喻,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提醒君主不要轻信谣言。然而,魏王的失败也表明,即便臣子再聪明,君主若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依然可能被谣言所左右。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洁,比喻生动,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庞葱的机智与魏王的自信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最终的悲剧结局则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同时也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谣言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