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史举非犀首于王-原文
史举非犀首于王。
犀首欲穷之,谓张仪曰:“请令王让先生以国,王为尧、舜矣;而先生弗受,亦许由也。衍请因令王致万户邑于先生。”
张仪说,因令史举数见犀首。
王闻之而弗任也,史举不辞而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史举非犀首于王-译文
史举在国王面前指责犀首。
犀首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对张仪说:“请让国王把国家让给先生您,这样国王就像尧、舜一样贤明;而先生您如果不接受,也就像许由一样高洁。我请求借此机会让国王赐给您一个万户的封地。”
张仪听了很高兴,于是让史举多次去见犀首。
国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并没有任用犀首,史举也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史举非犀首于王-注解
史举:史举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官员,具体事迹不详,但在本文中他是犀首和张仪之间权力斗争的一个棋子。
犀首:犀首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官员,以其智慧和策略著称,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张仪: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策划联盟而闻名,曾多次改变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让先生以国:这是一种政治策略,意指让某人暂时接管国家大权,以观察其忠诚和能力。
尧、舜:尧和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王,以贤明和仁政著称,常被用来比喻理想的君主。
许由:许由是古代传说中的隐士,因拒绝接受尧的禅让而闻名,象征高尚的品德和超脱世俗的态度。
万户邑:万户邑是指拥有万户人口的封地,是古代封赏功臣的一种方式,象征着极高的荣誉和权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史举非犀首于王-评注
本文通过犀首与张仪之间的策略较量,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游戏。犀首试图通过让史举频繁接触自己,来影响魏王的决策,进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种策略反映了当时政治家们如何利用人际关系和权力网络来操纵国家大事。
文中提到的“让先生以国”和“致万户邑”等策略,不仅是对个人忠诚和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权力分配和君主信任的试探。这种政治手段在战国时期非常常见,各诸侯国的官员们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或削弱对手。
通过引用尧、舜和许由的典故,本文不仅增加了文化深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理想君主和道德典范的向往。这些典故的使用,使得文本不仅仅是政治斗争的记录,更是对理想政治和道德标准的探讨。
最后,史举的不辞而别,可能是对权力斗争厌倦或是对犀首策略的不满,这一行为也反映了当时官员们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无奈和选择。整个故事不仅揭示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个人在权力面前的脆弱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