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五国伐秦-原文
五国伐秦,无功而还。
其后,齐欲伐宋,而秦禁之。
齐令宋郭之秦,请合而以伐宋。
秦王许之。
魏王畏齐、秦之合也,欲讲于秦。
谓魏王曰:“秦王谓宋郭曰:‘分宋之城,服宋之强者,六国也。乘宋之敝,而与王争得者,楚、魏也。请为王毋禁楚之伐魏也,而王独举宋。王之伐宋也,请刚柔而皆用之。如宋者,欺之不为逆者,杀之不为仇者也。王无与之讲以取地,既已得地矣,又以力攻之,期于啖宋而已矣。’
“臣闻此言,而窃为王悲,秦必且用此于王矣。又必且曰王以求地,既已得地,又且以力攻王。又必谓王曰使王轻齐,齐、魏之交已丑,又且收齐以更索于王。秦尝用此于楚矣,又尝用此于韩矣,愿王之深计之也。秦善魏不可知也已。故为王计,太上伐秦,其次宾秦,其次坚约而详讲,与国无相离也。秦、齐合,国不可为也已。王其听臣也,必无与讲。
“秦权重魏,魏再明孰,是故又为足下伤秦者,不敢显也。天下可令伐秦,则阴劝而弗敢图也。是天下之伤秦也,则先鬻与国而以自解也。天下可令宾秦,则为劫于与国而不得已者。天下不可,则先去,而以秦为上交以自重也。如是人者,鬻王以为资者也,而焉能免国于患?兔国于患者,必穷三节,而行其上。上不可,则行其中;中不可;则行其下;下不可,则明不与秦。而生以残秦,使秦皆无百怨百利,唯已之曾安。令足下鬻之以合于秦,是免国于患者之计也。臣何足以当之?虽然,愿足下之论臣之计也。
“燕,齐仇国也;秦,兄弟之交也。合仇国以伐婚姻,臣为之苦矣。黄帝战于涿鹿之野,而西戎之兵不至;禹攻三苗,而东夷之民不起。以燕伐秦,黄帝之所难也,而臣以致燕甲而起齐兵矣。
“臣又偏事三晋之吏,奉阳君、孟尝君、韩呡、周最、周、韩余为徒从而下之,恐其伐秦之疑也。又身自丑于秦,扮之请焚天下之秦符者,臣也;次传焚符之约者,臣也;欲使五国约闭秦关者,臣也。奉阳君、韩余为既和矣,苏修、朱婴既皆阴在邯郸,臣又说齐王而往败之。天下共讲,因使苏修游天下之语,而以齐为上交,兵请伐魏,臣又争之以死。而果西因苏修重报。臣非不知秦劝之重也,然而所以为之者,为足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五国伐秦-译文
五个国家联合攻打秦国,但没有取得胜利就撤军了。
之后,齐国想要攻打宋国,但秦国阻止了它。
齐国命令宋国的郭去秦国,请求联合起来攻打宋国。
秦王同意了。
魏王害怕齐国和秦国的联合,想要与秦国讲和。
有人对魏王说:“秦王对宋国的郭说:‘分割宋国的城池,使宋国的强者屈服,是六国的事。利用宋国的衰弱,而与大王争夺利益的,是楚国和魏国。请大王不要阻止楚国攻打魏国,而大王独自攻打宋国。大王攻打宋国时,请用强硬和柔软两种手段。像宋国这样的国家,欺骗它不算背叛,杀死它不算结仇。大王不要与它讲和以获取土地,一旦得到土地,再用武力攻打它,目的只是为了吞并宋国。’
“我听到这些话,私下为大王感到悲哀,秦国一定会用这种手段对付大王。而且一定会说大王是为了求取土地,一旦得到土地,又会用武力攻打大王。还会对大王说让大王轻视齐国,齐国和魏国的关系已经恶化,又会收买齐国来向大王索取更多。秦国曾经用这种手段对付楚国,也曾经用这种手段对付韩国,希望大王深思熟虑。秦国对魏国的善意是不可知的。所以为大王考虑,最好是攻打秦国,其次是亲近秦国,再次是坚守盟约并详细谈判,与盟国不分离。秦国和齐国联合,国家就无法生存了。大王请听我的建议,一定不要与秦国讲和。
“秦国的权力对魏国很重要,魏国再次明确立场,所以那些为大王伤害秦国的人,不敢公开行动。天下可以命令攻打秦国,但暗中劝告而不敢图谋。这是天下伤害秦国的方式,先出卖盟国以自保。天下可以命令亲近秦国,但被盟国胁迫而不得已。天下不可以,就先离开,而以秦国为最高盟友以自重。这样的人,出卖大王以获取利益,怎么能使国家免于祸患?使国家免于祸患的人,必须穷尽三种策略,并执行其中最好的。最好的不行,就执行中等的;中等的也不行,就执行最差的;最差的也不行,就明确不与秦国合作。而生来就残害秦国,使秦国既无怨恨也无利益,只有自己曾经的安全。让大王出卖自己以与秦国联合,这是使国家免于祸患的计策。我怎么敢当此重任?尽管如此,还是希望大王考虑我的计策。
“燕国是齐国的仇敌;秦国是兄弟之交。联合仇敌以攻打婚姻之国,我为此感到痛苦。黄帝在涿鹿之野作战,西戎的军队没有来;禹攻打三苗,东夷的人民没有起来。用燕国攻打秦国,是黄帝也难以做到的事,而我却让燕国的军队出动并让齐国的军队起来。
“我又特别侍奉三晋的官员,奉阳君、孟尝君、韩呡、周最、周、韩余等人,跟随他们并服从他们,担心他们对攻打秦国有疑虑。又亲自在秦国面前表现得很丑,假装请求焚烧天下的秦国符节的人是我;接着传递焚烧符节的约定的人是我;想要让五国约定关闭秦国关隘的人是我。奉阳君、韩余为已经和好了,苏修、朱婴都已经暗中在邯郸,我又劝说齐王去打败他们。天下共同讲和,于是让苏修游说天下,以齐国为最高盟友,请求出兵攻打魏国,我又以死相争。结果果然因为苏修的重报而向西。我不是不知道秦国的劝告很重要,但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大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五国伐秦-注解
五国伐秦:指战国时期五个国家联合攻打秦国,但未能成功。
齐欲伐宋:齐国计划攻打宋国。
秦王许之:秦国君主同意齐国的请求。
魏王畏齐、秦之合:魏国君主害怕齐国和秦国的联合。
黄帝战于涿鹿之野:指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的战争,象征着古代中国的统一战争。
禹攻三苗:大禹攻打三苗的传说,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周边民族的征服。
燕,齐仇国也:燕国和齐国是敌对的国家。
秦,兄弟之交也:秦国与魏国有着兄弟般的友好关系。
奉阳君、孟尝君: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苏修、朱婴:战国时期的政治人物,参与了多国的外交活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五国伐秦-评注
这段古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外交策略。文中提到的五国伐秦无功而还,显示了秦国在当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外交手腕。齐国欲伐宋而秦禁之,以及魏王对秦齐联合的恐惧,都揭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权力斗争。
文中提到的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和禹攻三苗的典故,不仅增添了文本的历史深度,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古代英雄事迹的崇敬和对国家统一的向往。这些典故的使用,使得文本在叙述现实政治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此外,文中提到的奉阳君、孟尝君等人物,以及苏修、朱婴等人的活动,展示了战国时期政治家的智慧和策略。他们的行动和决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是对战国时期政治局势的生动描述,也是对古代中国政治智慧和外交策略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