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齐欲伐魏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齐欲伐魏-原文

齐欲伐魏,魏使人谓淳于髡曰:“齐欲伐魏,能解魏患,唯先生也。敝邑有宝璧二双,文马二驷,请致之先生。”

淳于髡曰:“诺。”

入说齐王曰:“楚,齐之仇敌也;魏,齐之与国也。夫伐与国,使仇敌制其余敝,名丑而实危,为王弗取也。”

齐王曰:“善。”

乃不伐魏。

客谓齐王曰:“淳于髡言不伐魏者,受魏之璧、马也。”

王以谓淳于髡曰:“闻先生受魏之璧、马,有诸?”

曰:“有之。”

“然则先生之为寡人计之何如?”

淳于髡曰;“伐魏之事不便,魏虽刺髡,于王何益?若诚不便,魏虽封髡,于王何损?且夫王无伐与国之诽,魏无见亡之危,百姓无被兵之患,髡有璧、马之宝,于王何伤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齐欲伐魏-译文

齐国想要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去对淳于髡说:“齐国想要攻打魏国,能够解除魏国危机的,只有先生您了。我们国家有两对珍贵的玉璧和两辆装饰华丽的马车,愿意送给先生您。”

淳于髡说:“好的。”

于是他去见齐王,说:“楚国是齐国的仇敌;魏国是齐国的盟国。攻打盟国,让仇敌趁机削弱我们,名声不好而且实际上也很危险,大王不应该这样做。”

齐王说:“你说得对。”

于是齐国没有攻打魏国。

有人对齐王说:“淳于髡之所以劝您不要攻打魏国,是因为他接受了魏国的玉璧和马车。”

齐王于是问淳于髡:“听说先生您接受了魏国的玉璧和马车,有这回事吗?”

淳于髡说:“有这回事。”

“那么先生您为我考虑的是什么呢?”

淳于髡说:“攻打魏国对您不利,即使魏国刺杀我,对大王您有什么好处呢?如果真的不利,即使魏国封赏我,对大王您又有什么损失呢?而且大王您不会因为攻打盟国而受到指责,魏国也不会面临灭亡的危险,百姓也不会遭受战争的苦难,而我得到了玉璧和马车这样的宝物,对大王您又有什么损害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齐欲伐魏-注解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辩士,以机智和辩才著称,常在各国之间进行外交活动。

宝璧:古代珍贵的玉器,常作为国与国之间的重要礼物,象征友好或求和。

文马:指装饰华丽、品种优良的马匹,常用于重要场合或作为贵重的礼物。

与国:指结盟的国家,彼此之间有互助的义务。

仇敌:指敌对的国家或势力,彼此之间有冲突和对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齐欲伐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淳于髡如何运用智慧和辩才,成功说服齐王放弃攻打魏国的故事。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策略运用。

首先,淳于髡的角色体现了战国时期辩士的重要性。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淳于髡通过分析楚、魏与齐的关系,指出攻打魏国不仅会损害齐国的名誉,还会使楚国得益,这种策略性的思考显示了其深厚的政治智慧。

其次,文本中的宝璧和文马不仅是物质财富的象征,更是文化和礼仪的体现。在古代,礼物的交换往往承载着深远的政治意义,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调节器。淳于髡接受魏国的礼物,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非正式的和平协议,这种策略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保护了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再者,淳于髡的辩词中透露出一种实用主义的政治哲学。他认为,政策的制定应基于实际利益而非单纯的道德或名誉考虑。这种思想在战国时期极为普遍,各国为了生存和发展,常常需要在道德和利益之间做出权衡。

最后,这段文本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文学价值。通过简洁有力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这种叙事手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文学灵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齐欲伐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47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