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魏将与秦攻韩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魏将与秦攻韩-原文

魏将与秦攻韩,朱己谓魏王曰:“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

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所施厚积德也。

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

此于其亲戚兄弟若此,而又况于仇雠之敌国也!

今大王与秦伐韩而益近秦,臣甚或之,而王弗识也,则不明矣。群臣知之,而莫以此谏,则不忠矣。

今夫韩氏以一女子承一弱主,内有大乱,外安能支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破乎?

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

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且便事;便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

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之上党而攻强赵,则是复阏与之事也,秦必不为也。

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之水,而以与赵兵决胜于邯郸之郊,是受智伯之祸也,秦又不敢。

伐楚,道涉而谷行三十里,而攻危隘之塞,所行者甚远,而所攻者甚难,秦又弗为也。

若道汉河外,背大梁,而右上蔡、召陵,以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也。

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

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矣。

秦故有怀地刑丘、之城垝津,而以临河内,河内之共、汲莫不危矣。

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荥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

王之使者大过矣,乃恶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许之久矣。

然而秦之叶阳、昆阳与舞阳、高陵邻,听使者之恶也,随安陵氏而欲亡之。

秦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则南国必危矣。

南国虽无危,则魏国岂得安哉?

且夫憎韩不受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爱南国,非也。

异日者,秦乃在河西,晋国之去梁也,千里有余,河山以蘭之,有周、韩而间之。

从林军以至于今,秦十攻魏,五入国中,边城尽拔。

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糜鹿尽,而国继以困。

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阚,所亡乎秦者,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百,名都数十。

秦乃在河西,晋国之去大梁也尚千里,而祸若是矣。

又况于使秦无韩而有郑地,无河山以蘭之,无周、韩以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百此矣。

异日者,从之不成矣,楚、魏疑而韩不可得而约也。

今韩受兵三年矣,秦挠之以讲,韩知亡,犹弗听,投质于赵,而请为天下雁行顿刃。

以臣之观之,则楚、赵必与之攻矣。

此何也?则皆知秦之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内之民,必不休矣。

是故臣愿以从事乎王,王速受楚、赵之约,而挟韩、魏之质,以存韩为务,因求故地于韩,韩必效之。

如此,则士民不劳而故地得,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然而无与强秦邻之祸。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

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

共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

韩是魏之县也。

魏得韩以为县,则卫、大梁、河外必安矣。

今不存韩,则二周必危,安陵必易。

楚、赵楚大破,卫、齐甚畏。

天下之西乡而驰秦,入朝为臣之日不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魏将与秦攻韩-译文

魏国将与秦国联合攻打韩国,朱己对魏王说:“秦国与戎、翟等民族有相同的习俗,具有虎狼般的心性,贪婪暴戾,追求利益而不讲信用,不懂得礼义德行。

只要有利可图,就不顾亲戚兄弟之情,如同禽兽一般。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并不是因为秦国施予了深厚的恩德。

所以,太后是秦王的母亲,却因忧虑而死;穰侯是秦王的舅舅,功劳极大,却最终被驱逐;两个弟弟没有罪过,却一再被剥夺封地。

秦国对待亲戚兄弟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对待仇敌之国呢!

如今大王与秦国联合攻打韩国,反而更加亲近秦国,臣对此感到非常担忧,而大王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是不明智的。群臣知道这一点,却没有人敢进谏,这是不忠的表现。

如今韩国由一个女子辅佐一个弱小的君主,国内有大乱,对外怎能抵挡强大的秦国和魏国的军队,大王认为韩国不会灭亡吗?

韩国一旦灭亡,秦国将完全占有郑地,与魏国的大梁相邻,大王认为这样会安全吗?

大王想要收复故地,却因此背负了强大的秦国的祸患,大王认为这是有利的吗?

秦国并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韩国灭亡之后,秦国必然会趁机行事;一旦行事,必然会选择容易和有利的目标;选择容易和有利的目标,必然不会去攻打楚国和赵国。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要翻山越河,穿过韩国的上党去攻打强大的赵国,这是重复阏与之战的事情,秦国一定不会这样做。

如果取道河内,绕过邺城、朝歌,穿过漳河、滏水,与赵军在邯郸郊外决战,这是重蹈智伯的覆辙,秦国也不敢这样做。

攻打楚国,需要跋涉山谷,行军三十里,攻打险要的关塞,行军路途遥远,攻打目标困难,秦国也不会这样做。

如果取道汉河外,背对大梁,向右经过上蔡、召陵,与楚军在陈郊决战,秦国也不敢这样做。

所以说,秦国一定不会攻打楚国和赵国,也不会攻打卫国和齐国。

韩国灭亡之后,秦国出兵之日,除了魏国,秦国将没有其他目标可攻。

秦国原本就拥有怀地的刑丘、城垝津,可以控制河内,河内的共、汲等地都将陷入危险。

秦国一旦占有郑地,得到垣雍,决开荥泽,水淹大梁,大梁必然灭亡。

大王的使者做得太过分了,竟然在秦国面前诋毁安陵氏,秦国早就想答应安陵氏的要求了。

然而秦国的叶阳、昆阳与舞阳、高陵相邻,听信使者的诋毁,随安陵氏一起想要灭亡魏国。

秦国绕过舞阳的北部,向东逼近许地,那么南方的国家必然陷入危险。

即使南方国家没有危险,魏国又怎能安宁呢?

况且,憎恨韩国而不接受安陵氏是可以的,但不担心秦国不爱护南方国家,这是不对的。

过去,秦国位于河西,晋国距离大梁有千里之遥,有河山作为屏障,有周、韩两国作为缓冲。

从林军时代到现在,秦国十次攻打魏国,五次攻入魏国境内,边境城池全部被攻陷。

文台被毁,垂都被焚,林木被砍伐,糜鹿被猎尽,国家因此陷入困境。

秦国又长驱直入魏国北部,东至陶、卫的郊外,北至平阚,魏国失去的土地包括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百,名都数十。

秦国位于河西,晋国距离大梁尚有千里之遥,而魏国已经遭受如此大的祸患。

更何况如果秦国没有韩国的阻隔而占有郑地,没有河山作为屏障,没有周、韩作为缓冲,距离大梁只有百里,祸患必然比现在严重百倍。

过去,联合楚国、魏国的计划没有成功,楚国、魏国互相猜疑,韩国也无法与它们结盟。

如今韩国已经遭受了三年的战乱,秦国以讲和为名进行骚扰,韩国知道灭亡在即,仍然不听劝告,向赵国投诚,请求与天下各国联合对抗秦国。

以臣看来,楚国、赵国一定会与韩国联合攻打秦国。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秦国的野心是无穷的,如果不彻底消灭秦国的军队,征服天下的百姓,秦国是不会罢休的。

因此,臣希望大王尽快接受楚国、赵国的盟约,挟持韩国、魏国的质子,以保存韩国为主要任务,趁机向韩国索要故地,韩国一定会答应。

这样一来,百姓不必劳苦就能收复故地,其功劳远大于与秦国联合攻打韩国,而且不会有与强大的秦国为邻的祸患。

“保存韩国,安定魏国,有利于天下,这也是大王的大好时机。

打通韩国的上党与共、莫两地,使道路畅通,设立关卡,对过往行人征税,这是魏国以韩国的上党作为重要筹码。

共同享有这些税收,足以使国家富裕,韩国一定会感激魏国、爱护魏国、重视魏国、畏惧魏国,韩国一定不敢背叛魏国。

韩国将成为魏国的一个县。

魏国得到韩国作为县,那么卫国、大梁、河外等地必然安定。

如今如果不保存韩国,那么二周必然陷入危险,安陵必然易主。

楚国、赵国大败,卫国、齐国非常畏惧。

天下各国将纷纷向西投奔秦国,成为秦国臣子的日子不远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魏将与秦攻韩-注解

朱己:战国时期魏国的谋士,以智谋著称,曾多次为魏王出谋划策。

魏王:指魏国的君主,具体为魏惠王或魏安釐王,具体时期需根据历史背景进一步考证。

秦: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严密的法制著称。

韩: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国力较弱,常受周边强国侵扰。

戎、翟: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太后:指秦国的宣太后,秦昭襄王的母亲,曾掌握秦国大权。

穰侯:指魏冉,秦国的权臣,宣太后的弟弟,曾掌握秦国大权,后被逐出秦国。

郑地:指韩国的一部分领土,位于今河南郑州一带。

大梁:魏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南开封一带。

上党:韩国的战略要地,位于今山西长治一带。

安陵氏:指韩国的安陵君,韩国的重要贵族。

楚、赵:战国七雄中的楚国和赵国,楚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赵国位于今河北一带。

河内:指黄河以北的地区,今河南北部一带。

荥泽:古代湖泊,位于今河南荥阳一带。

智伯:春秋时期晋国的权臣,曾因贪图利益而引发晋国内乱。

阏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一带,曾发生过著名的阏与之战。

邯郸:赵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北邯郸一带。

陈郊:指陈国的郊外,陈国位于今河南淮阳一带。

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今陕西一带。

晋国:春秋时期的强国,位于今山西一带,战国时期被韩、赵、魏三家分晋。

林军:指秦国的军队,林军为秦国军队的代称。

文台:魏国的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垂都:魏国的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陶、卫:陶指陶邑,卫指卫国,均为战国时期的小国。

平阚: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山北、河外、河内:山北指太行山以北,河外指黄河以南,河内指黄河以北。

共、汲:共指共城,汲指汲县,均为魏国的地名。

垣雍:韩国的地名,位于今河南一带。

叶阳、昆阳、舞阳、高陵:均为秦国的地名,位于今河南一带。

许:指许国,战国时期的小国,位于今河南许昌一带。

南国:指楚国,因其位于中原以南,故称南国。

二周:指东周和西周,战国时期的两个小国,位于今河南洛阳一带。

安陵:韩国的地名,位于今河南一带。

卫、齐:卫指卫国,齐指齐国,均为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西乡:指向西的方向,此处指秦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魏将与秦攻韩-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是魏国谋士朱己对魏王的谏言。朱己通过分析秦国的历史行为和国际形势,劝诫魏王不要与秦国联合攻打韩国。朱己指出,秦国虽然强大,但其贪婪无信,且对亲戚兄弟尚且无情,更何况是对敌国。朱己认为,魏国与秦国联合攻打韩国,只会让秦国更加强大,最终威胁到魏国的安全。

朱己的谏言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和战略眼光。他不仅分析了秦国的历史行为,还预测了秦国在吞并韩国后的下一步行动。朱己认为,秦国在吞并韩国后,不会轻易攻打楚国和赵国,而是会集中力量对付魏国。因此,魏国应当与楚国、赵国联合,保存韩国,以牵制秦国的力量。

这段文字还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各国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对抗,谋士们通过外交手段和战略分析,试图为本国争取最大的利益。朱己的谏言不仅是对魏王的劝诫,也是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深刻洞察。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合纵连横”思想。朱己主张魏国应当与楚国、赵国联合,形成对抗秦国的联盟,这正是“合纵”思想的体现。而秦国则通过分化瓦解各国,逐步吞并周边小国,体现了“连横”策略。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朱己通过列举秦国的历史行为,逐步推导出魏国与秦国联合的危险性,最终得出结论,劝诫魏王改变策略。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辩论技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也揭示了秦国最终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朱己的谏言虽然未能改变魏王的决策,但其对秦国行为的深刻分析,为后世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魏将与秦攻韩》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47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