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芒卯谓秦王-原文
芒卯谓秦王曰:“王之士未有为之中者也。臣闻明王不肯中而行。王之所欲于魏者,长羊、王屋、洛林之地也。王能使臣为魏之司徒,则臣能使魏献之。”秦王曰:“善。”因任之以为魏之司徒。
谓魏王曰:“王所患者上地也。秦之所欲于魏者,长羊、王屋、洛林之地也。王献之秦,则上地无忧患。因请以下兵东击齐,攘地必远矣。”魏王曰:“善。”因献之秦。
地入数月,而秦兵不下。魏王谓芒卯曰:“地已入数月,而秦兵不下,何也?”芒卯曰:“臣有死罪。虽然,臣死,则契折于秦,王无以责秦。王因赦其罪,臣为王责约于秦。”
乃之秦,谓秦王曰:“魏之所以献长羊、王屋、洛林之地者,有意欲以下大王之兵东击齐也。今地已入,而秦兵不可下,臣则死人也。虽然,后山东之士,无以利事王者矣。”秦王戄然曰:“国有事,未澹下兵也,今以兵从。”后十日,秦兵下。芒卯并将秦、魏之兵,以东击齐,启地二十二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芒卯谓秦王-译文
芒卯对秦王说:‘大王的手下没有能够居中调停的人。我听说英明的君王不会在中间立场上行动。大王对魏国的期望是得到长羊、王屋、洛林这些地方。如果大王能让我成为魏国的司徒,我就能让魏国献上这些地方。’秦王说:‘好。’于是任命他为魏国的司徒。
芒卯对魏王说:‘大王所担心的是上地。秦国对魏国的期望是得到长羊、王屋、洛林这些地方。如果大王把这些地方献给秦国,那么上地就没有忧患了。因此,我请求大王派兵东进攻打齐国,这样必定能开拓更多的土地。’魏王说:‘好。’于是把这些地方献给了秦国。
土地献上几个月后,秦国的军队却没有出动。魏王对芒卯说:‘土地已经献上几个月了,秦国的军队却没有出动,这是为什么?’芒卯说:‘我有死罪。即使我死了,契约也会被秦国撕毁,大王无法责备秦国。如果大王赦免我的罪,我将为大王向秦国追究契约的责任。’
于是芒卯前往秦国,对秦王说:‘魏国之所以献上长羊、王屋、洛林这些地方,是希望大王能派兵东进攻打齐国。现在土地已经献上,但秦国的军队却没有出动,我就是一个死人了。即使如此,以后山东的士人也不会再为大王效力了。’秦王惊讶地说:‘国家有事情,还没有准备好出兵,现在我就派兵跟随。’十天后,秦国的军队出动。芒卯带领秦国和魏国的军队,东进攻打齐国,开拓了二十二个县的土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芒卯谓秦王-注解
芒卯:战国时期魏国的谋士,以智谋著称,曾为魏国和秦国之间的外交事务出谋划策。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具体为哪位秦王不详,但根据上下文推测,可能是秦昭襄王或秦孝文王。
魏王:指魏国的君主,具体为哪位魏王不详,但根据上下文推测,可能是魏惠王或魏安釐王。
司徒: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国家的土地、人口等事务,相当于后来的户部尚书。
长羊、王屋、洛林:魏国的三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但根据上下文推测,可能是魏国与秦国接壤的重要战略要地。
契折:指契约或盟约的破裂或失效。
山东之士:指位于崤山以东的诸侯国,如齐国、魏国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芒卯谓秦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魏国谋士芒卯如何通过外交手段,利用秦国的力量为魏国谋取利益的故事。芒卯的智谋和外交手腕在这一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首先通过游说秦王,获得了魏国司徒的职位,进而利用这一职位说服魏王将长羊、王屋、洛林三地献给秦国,以此换取秦国的军事支持。然而,秦国在得到土地后并未立即出兵,魏王对此感到疑惑,芒卯则以自己的性命为担保,前往秦国施压,最终迫使秦国出兵。这一系列操作不仅展示了芒卯的外交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博弈。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重要性。谋士们通过智慧和口才,往往能够在国家之间斡旋,甚至改变战争的走向。芒卯的行为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即通过结盟或离间来达到削弱敌人、增强自身的目的。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情节紧凑,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芒卯的机智、秦王的犹豫、魏王的焦虑都在对话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尤其是芒卯以死相逼的情节,既表现了他的忠诚,也突出了他的胆识和谋略。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谋士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记录了芒卯这一历史人物的活动,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冲突。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国之间的博弈。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芒卯的智谋和外交手腕,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作用和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