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赵约而伐魏-原文
秦、赵约而伐魏,魏王患之。
芒卯曰:“王勿忧也。臣请发张倚使谓赵王曰,夫邺,寡人固形弗有也。今大王收秦而攻魏,寡人请以邺事大王。”
赵王喜,召相国而命之曰:“魏王请以邺事寡人,使寡人绝秦。”
相国曰:“收秦攻魏,利不过邺。今不用兵而得邺,请许魏。”
张倚因谓赵王曰:“敝邑之吏效城者,已在邺矣。大王且何以报魏?”
赵王因令闭关绝秦。秦、赵大恶。
芒卯应赵使曰:“敝邑所以事大王者,为完邺也。今郊邺者,使者之罪也,卯不知也。”
赵王恐魏承秦之怒,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赵约而伐魏-译文
秦国和赵国约定一起攻打魏国,魏王对此感到非常担忧。
芒卯说:“大王不必担心。我请求派张倚去对赵王说,邺城,我们本来就不打算保留。现在大王联合秦国来攻打魏国,我们愿意把邺城献给大王。”
赵王很高兴,召见相国并命令他说:“魏王请求把邺城献给我,让我断绝与秦国的关系。”
相国说:“联合秦国攻打魏国,利益不过是一个邺城。现在不用动兵就能得到邺城,请答应魏国的请求。”
张倚于是对赵王说:“我们国家的官员已经将城池献上,现在已经在邺城了。大王打算如何回报魏国呢?”
赵王于是下令关闭边境,断绝与秦国的关系。秦国和赵国因此关系恶化。
芒卯回应赵国的使者说:“我们国家之所以侍奉大王,是为了保全邺城。现在邺城被献上,这是使者的过错,我并不知道这件事。”
赵王担心魏国会承受秦国的愤怒,急忙割让五座城池给魏国,以联合魏国对抗秦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赵约而伐魏-注解
秦、赵约而伐魏:指秦国和赵国联合起来攻打魏国。这是战国时期常见的国家间联盟与对抗的例证。
魏王:魏国的君主,战国时期魏国是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
芒卯:魏国的臣子,以其智谋著称,在此故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邺:古代城市名,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是魏国的重要城市。
张倚:魏国的使者,负责与赵国的外交交涉。
赵王:赵国的君主,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西、河北一带。
相国:赵国的宰相,负责国家的重大决策。
闭关绝秦:指赵国关闭与秦国的边境,断绝与秦国的往来。
五城:指赵王割让给魏国的五座城市,以平息可能的冲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赵约而伐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智谋斗争。故事中,魏国面临秦、赵两国的联合进攻,魏王感到忧虑。芒卯提出通过外交手段分化秦赵联盟,显示出其高超的外交智慧。
芒卯的策略是通过张倚向赵王传达信息,提出魏国愿意将邺城献给赵国,以此诱使赵国放弃与秦国的联盟。这一策略成功利用了赵国对领土扩张的渴望,同时也暴露了赵国对秦国的不信任。
赵王在得到魏国的提议后,立即召见相国商议,显示出赵国对此次外交提议的重视。相国的分析指出,通过和平手段获得邺城比通过战争更为有利,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对于战争成本与收益的考量。
张倚的进一步询问,即魏国已经将邺城的官吏派往赵国,赵国应如何回报魏国,巧妙地增加了赵国对魏国提议的信任度,同时也为魏国争取了更多的外交优势。
最终,赵王决定关闭与秦国的边境,断绝与秦国的往来,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秦赵两国的关系,也影响了整个战国时期的国际格局。芒卯的智谋和魏国的外交策略,成功地保护了魏国的利益,同时也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在外交上的灵活性和策略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国家间的政治斗争,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智谋和策略的重视。在艺术特色上,文本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各国君臣的智谋较量,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战国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本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战国时期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