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原文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

周訢谓王曰:“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其母曰:‘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

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

周訢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

王曰:“梁急。”

“无梁孰与无身急?”

王曰:“身急。”

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

王尚未听也。

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乘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

王乃止,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

支期曰:“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

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

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

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

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

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

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

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

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

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译文

秦国在华地打败了魏国,魏王准备前往秦国朝见。

周訢对魏王说:“宋国有一个学者,学了三年后回来直呼他母亲的名字。他母亲说:‘你学了三年,回来却直呼我的名字,这是为什么?’他儿子说:‘我所认为的贤人,没有超过尧、舜的,而尧、舜也是直呼其名的。我所认为的伟大,没有超过天地的,而天地也是直呼其名的。如今母亲的贤德不超过尧、舜,母亲的伟大不超过天地,所以我直呼母亲的名字。’他母亲说:‘你对于所学的,是要全部实行吗?希望你有所改变,不要直呼我的名字。你对于所学的,是要有所不实行吗?希望你暂且把直呼我的名字放在后面。’

如今大王您要去秦国朝见,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吗?希望大王能有所改变,把朝见秦国的事情放在后面。”

魏王说:“你是担心我去了秦国就回不来了吗?许绾曾对我发誓说:‘如果去了秦国回不来,我愿以我的头来殉葬。’”

周訢回答说:“像我这样卑微的人,如果有人对我说,跳进深不可测的深渊一定能出来,如果出不来,就用一只老鼠的头来为我殉葬,我一定不会去做。如今秦国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国家,就像那深不可测的深渊;而许绾的头,就像那老鼠的头。让大王进入不可预测的秦国,而用老鼠的头来殉葬,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做。况且,失去梁地和失去河内,哪个更紧急?”

魏王说:“失去梁地更紧急。”

周訢又问:“失去梁地和失去生命,哪个更紧急?”

魏王说:“失去生命更紧急。”

周訢说:“在这三者中,生命是最重要的;河内是次要的。秦国还没有索要次要的东西,大王却主动献上最重要的东西,这合适吗?”

魏王还没有听从。

支期说:“大王看看楚王。如果楚王去秦国,大王可以用三乘马车先到秦国;如果楚王不去秦国,楚、魏两国联合,还足以抵抗秦国。”

魏王于是停止了行动,对支期说:“我已经答应了应侯,现在不去就是欺骗他了。”

支期说:“大王不必担心。我让长信侯去请求不要让大王进入秦国,大王等我消息。”

支期对长信侯说:“大王命令召见相国。”

长信侯说:“大王为什么召见我?”

支期说:“我不知道,大王紧急召见您。”

长信侯说:“我让大王进入秦国,难道是为了秦国吗?我是为了魏国。”

支期说:“您不要为魏国考虑,您先为自己考虑。是愿意死呢?还是愿意生?是愿意贫穷呢?还是愿意富贵?您先为自己考虑,然后再为魏国考虑。”

长信侯说:“楼公将要来了,我现在就跟他去。”

支期说:“大王紧急召见您,您不去,血会溅到您的衣襟上。”

长信侯出发了,支期跟在他后面。

将要见到魏王时,支期先进入对魏王说:“假装生病的人来见您,我已经吓唬过他了。”

长信侯进来见魏王,魏王说:“病得这么厉害怎么办!我已经答应了应侯,即使死在路上,也要去吗?”

长信侯说:“大王不要去!我能从应侯那里得到保证,希望大王不要担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注解

周訢:战国时期魏国的谋士,以智慧和谋略著称。

魏王:指魏国的君主,具体指魏惠王。

许绾:魏国的臣子,曾为魏王祝祷。

支期:魏国的臣子,以忠诚和机智闻名。

长信侯:魏国的贵族,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魏国的重臣。

应侯:指秦国的应侯,具体指秦昭襄王时期的应侯范雎。

楼公:可能指魏国的另一位重臣,具体身份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魏策》,讲述了魏国在秦国的压力下,魏王准备入朝于秦,而魏国的谋士周訢和支期等人如何通过智慧和谋略,最终说服魏王放弃这一决定的故事。

首先,周訢通过一个寓言故事,巧妙地比喻了魏王入秦的困境。他引用宋人学者的故事,说明即使是最贤明的尧、舜,也无法超越天地,暗示魏王即使入秦,也无法改变秦国的强大。周訢的这番话,既表达了对魏王的忠诚,也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接着,支期通过对比梁、河内和魏王自身的重要性,进一步说服魏王放弃入秦。他指出,魏王自身的安全比梁和河内更为重要,秦国尚未索取河内,魏王却主动献上自身,这是不明智的。支期的这番话,既体现了他的忠诚,也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

最后,支期通过威胁长信侯,迫使他放弃支持魏王入秦的计划。支期的机智和果断,最终成功地阻止了魏王的错误决定,保全了魏国的利益。

这段古文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体现了谋士们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智慧和忠诚。通过周訢和支期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期谋士们如何运用智慧和谋略,为国家利益而奋斗。这段古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研究战国时期政治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46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