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原文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
须贾为魏谓穰侯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
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
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
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
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睪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
夫秦何厌之有哉!
今又走芒卯,人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
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丽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
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救亡不可得也已。
愿王之必无讲也。
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
是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是虑事也。
《周书》曰:‘维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
夫战胜睪子,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
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
知者不然。
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
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
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
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阴必亡,则前功必弃矣。
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
愿之及楚、赵之兵未任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
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
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
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
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
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阴启两机,尽故宋,卫效尤惮。
秦兵已令,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
何为而不成?
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
穰侯曰:“善。”
乃罢梁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译文
秦国在华地打败了魏国,赶走了芒卯,并包围了大梁。
须贾为魏国对穰侯说:“我听说魏国的大臣和父兄都对魏王说:‘当初惠王攻打赵国,在三梁战胜,十万大军攻下邯郸,赵国没有割地,邯郸又回到了赵国。
齐国攻打燕国,杀了子之,攻破了燕国,燕国没有割地,燕国又恢复了。
燕国和赵国之所以能够保全国家,兵力强盛,而没有割地给诸侯,是因为他们能够忍受困难,重视土地。
宋国和中山国多次被攻打,多次割地,最终灭亡。
我认为燕国和赵国可以效仿,而宋国和中山国则不可取。
秦国是一个贪婪暴戾的国家,没有亲信,蚕食魏国,吞并了晋国,战胜了睪子,割取了八县,土地还没有完全到手,军队又出动了。
秦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现在又赶走了芒卯,进入北地,这不仅仅是攻打大梁,而且是要逼迫大王多割地,大王一定不要听信。
现在大王如果顺从楚国和赵国,与他们讲和,楚国和赵国会因为愤怒而与大王争夺秦国,秦国一定会接受。
秦国挟持楚国和赵国的军队再次攻打,那么国家就无法挽救了。
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讲和。
大王如果想要讲和,一定要少割地并且有抵押;否则一定会被欺骗。’
这是我听到的魏国的言论,希望您能考虑这些。
《周书》上说:‘命运不是恒常的。’这是说幸运不会多次降临。
战胜睪子,割取八县,这并不是因为兵力精良,也不是因为计谋巧妙,而是因为天幸太多。
现在又赶走了芒卯,进入北地,攻打大梁,这是把天幸当作常态。
聪明的人不会这样做。
我听说魏国调动了所有百县的精兵,来守卫大梁,我认为不少于三十万。
用三十万大军,守卫十仞高的城墙,我认为即使是商汤、周武王复生,也不容易攻下。
轻信楚国和赵国的军队,攻打十仞高的城墙,与三十万大军作战,而决心一定要攻下,我认为从天下分裂到现在,从来没有过。
如果攻打不下,秦军一定会疲惫,阴谋一定会失败,那么之前的功劳就白费了。
现在魏国正在犹豫,可以少割地来收买。
希望在楚国和赵国的军队还没有到达大梁之前,尽快少割地来收买。
魏国正在犹豫,如果能够通过少割地来达成和议,一定会愿意,那么您就能得到您想要的。
楚国和赵国因为魏国先与他们讲和而愤怒,一定会争相与秦国合作。
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分裂,而您就可以选择。
而且您曾经割取晋国的土地,何必再用兵呢?
不用兵,魏国就会献上绛、安邑,又为阴谋开启两个机会,完全吞并宋国,卫国也会效仿而畏惧。
秦军已经命令,而您控制着,还有什么得不到的?
还有什么做不成的?
我希望您仔细考虑,不要冒险行事。”
穰侯说:“好。”
于是解除了对大梁的包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注解
秦败魏于华:指秦国在华地击败魏国,华地是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芒卯:魏国将领,被秦国击败后逃亡。
大梁:魏国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须贾:魏国的大臣,负责外交事务。
穰侯:秦国的丞相,名魏冉,封于穰地,故称穰侯。
惠王:魏惠王,魏国的君主。
三梁: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魏惠王曾在此战胜赵国。
邯郸:赵国的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
子之:燕国的将领,被齐国所杀。
宋、中山:宋国和中山国,均为战国时期的小国。
睪子: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秦国曾在此战胜魏国。
八县:指秦国从魏国割取的八个县。
北地: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秦国曾攻入此地。
楚、赵:楚国和赵国,均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周书》:古代典籍,内容涉及周朝的历史和政治。
汤、武:商汤和周武王,均为古代著名的君主。
绛、安邑:绛为晋国的都城,安邑为魏国的都城。
阴:指魏国的阴地,具体位置不详。
宋、卫:宋国和卫国,均为战国时期的小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魏国大臣须贾与秦国丞相穰侯之间的对话。须贾通过历史案例和现实形势,劝说穰侯停止对魏国的进攻,并提出了外交策略。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也揭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先,须贾通过回顾历史,指出燕国和赵国之所以能够保全国家,是因为它们能够忍辱负重,不轻易割让土地。而宋国和中山国则因为频繁割地而最终灭亡。这一历史教训为魏国提供了借鉴,须贾借此劝说穰侯不要过度逼迫魏国割地。
其次,须贾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秦国虽然强大,但过度扩张可能会导致反噬。他提醒穰侯,魏国已经动员了三十万大军防守大梁,秦国即使有楚、赵两国的支持,也难以轻易攻下。这一分析显示了须贾对军事形势的深刻理解。
最后,须贾提出了外交策略,建议穰侯通过少量割地来达成和议,以避免战争的进一步扩大。这一策略不仅能够保全魏国的利益,也能够为秦国争取更多的外交优势。须贾的智慧和谋略在这一段对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和谋略。须贾通过历史教训和现实分析,成功说服了穰侯停止进攻,展现了古代外交家的智慧和胆识。同时,这段文字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外交手段在解决冲突中的重要作用。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严密,通过历史案例和现实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说服力。须贾的言辞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紧迫感,使得整个对话充满了张力和戏剧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外交事件,也反映了当时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策略。通过对这段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