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将伐魏-原文
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
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
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赵王许诺,为赵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
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
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
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将伐魏-译文
秦国将要攻打魏国。
魏王听说后,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即将进攻魏国,你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
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国家就可以保全。”
魏王说:“我希望你能去请求救援。”
于是魏王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
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援魏国。”
赵王说:“我不能这样做。”
孟尝君说:“敢于借兵的人,是为了忠于大王。”
赵王说:“能详细说说吗?”
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不比魏国的军队强;魏国的军队也不比赵国的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每年没有危险,百姓每年没有死亡,而魏国的土地每年都有危险,百姓每年都有死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的西部是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与秦国结盟,赵国将与强大的秦国接壤,土地也将每年有危险,百姓也将每年有死亡。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原因。”
赵王答应了,派出了十万赵兵,三百辆战车。
孟尝君又北上见燕王说:“以前公子常常约定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现在秦国即将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
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行军数千里去帮助魏国,该怎么办?”
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利益。现在魏王出了国门就能看到军队,即使想行军数千里去帮助别人,可能吗?”
燕王还没有答应。
田文说:“我向大王献上便利的计策,大王不用我的忠诚计策,我请求离开。恐怕天下将有大变。”
燕王说:“大变能详细说说吗?”
田文说:“秦国攻打魏国未能攻克,但魏国的台地已经被烧毁,游地已经被夺取。如果燕国不救援魏国,魏王将屈辱割地,把国家的一半给秦国,秦国一定会离开。秦国离开魏国后,魏王将调动韩国和魏国的军队,再向西借秦国的军队,联合赵国的军队,用四国的军队攻打燕国,大王将有什么利益?是行军数千里去帮助别人有利,还是出燕国南门就能看到军队有利?这样道路近,运输也容易,大王有什么利益?”
燕王说:“你去吧,我听你的。”
于是燕王派出了八万军队,二百辆战车,跟随田文。
魏王非常高兴,说:“你得到了燕国和赵国的大量军队,而且很快。”
秦王非常害怕,割地请求与魏国讲和。
于是燕国和赵国的军队返回,田文被封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将伐魏-注解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名田文,以智慧和外交才能闻名,曾多次出使各国,为齐国争取利益。
魏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此处指魏惠王或其后继者。
赵王: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此处指赵武灵王或其后继者。
燕王: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此处指燕昭王或其后继者。
秦将伐魏:指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和外交斗争。
诸侯之救:指其他诸侯国的援助,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盟和互助关系。
歃盟:古代结盟时的一种仪式,双方割破手指,滴血入酒中,共饮以示诚信。
折节割地:指在战争中被迫屈服,割让土地以求和平。
封田文:指魏王封赏田文,以表彰其在外交上的贡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将伐魏-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战国策》,讲述了孟尝君田文在外交上的智慧和策略。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外交斗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孟尝君作为齐国的贵族,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成功说服赵、燕两国出兵援助魏国,最终迫使秦国割地求和。
首先,孟尝君的外交策略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他通过分析赵、燕两国的利益,成功说服他们出兵援助魏国。这不仅显示了孟尝君的外交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盟和互助关系。
其次,孟尝君的言辞充满了逻辑和说服力。他对赵王说:“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这段话不仅分析了赵、魏两国的军事实力,还指出了赵国的地理位置对魏国的重要性,从而说服赵王出兵。
再次,孟尝君对燕王的劝说同样充满了智慧和策略。他指出,如果燕国不援助魏国,魏国可能会割地求和,最终导致秦国转而攻打燕国。这种分析不仅显示了孟尝君的战略眼光,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最后,这段古文还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礼仪和封赏制度。孟尝君成功说服赵、燕两国出兵后,魏王封赏了他,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才能的认可,也是对外交成功的一种奖励。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孟尝君的外交活动,生动地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孟尝君的智慧和言辞不仅为魏国争取到了援助,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外交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