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使赵攻魏-原文
秦使赵攻魏,魏谓赵王曰:
“攻魏者,亡赵之始也。
昔者晋人欲亡虞而伐虢,伐虢者,亡虞之始也。
故荀息以马与璧假道于虞,宫之奇谏而不听,卒假晋道。
晋人伐虢,反而取虞。
故《春秋》书之,以罪虞公。
今国莫强于赵,而并齐、秦,王贤而有声者相之,所以为腹心之疾者,赵也。
魏者,赵之虢也;赵者,魏之虞也。
听秦而攻魏者,虞之为也。
愿王熟计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使赵攻魏-译文
秦国让赵国去攻打魏国,魏国对赵王说:
“攻打魏国,是赵国灭亡的开始。
从前晋国想要灭亡虞国,就先攻打虢国,攻打虢国,是灭亡虞国的开始。
所以荀息用马和玉璧向虞国借道,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答应,但虞公不听,最终借道给晋国。
晋国攻打虢国后,反过来灭了虞国。
所以《春秋》记载了这件事,用来责备虞公。
现在天下没有比赵国更强大的国家,而且赵国还与齐国、秦国结盟,赵王贤明且有声望的人辅佐,所以赵国是魏国的心腹大患。
魏国,就是赵国的虢国;赵国,就是魏国的虞国。
听从秦国的命令去攻打魏国,就是像虞国那样自取灭亡。
希望赵王仔细考虑这件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使赵攻魏-注解
晋人欲亡虞而伐虢:指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消灭虞国,先攻打虢国,最终导致虞国灭亡的历史事件。
荀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以智谋著称。
宫之奇:虞国的大夫,曾劝谏虞公不要借道给晋国,但未被采纳。
《春秋》: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所编,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
虞公:虞国的君主,因借道给晋国而导致国家灭亡。
腹心之疾:比喻内部的严重隐患或威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三-秦使赵攻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赵策》,讲述了魏国使者向赵王陈述攻打魏国的危害,借古喻今,劝赵王慎重考虑。文本通过引用春秋时期晋国灭虞的历史典故,揭示了赵王若听从秦国的怂恿攻打魏国,可能会重蹈虞国的覆辙,最终导致赵国自身的灭亡。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纵横捭阖的策略。魏国使者通过历史典故来警示赵王,展现了当时外交辞令的巧妙运用。同时,文本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唇亡齿寒’的地缘政治思想,即邻国的存亡与自身安危息息相关。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运用了类比和隐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将赵国比作虞国,魏国比作虢国,秦国比作晋国,形象地揭示了赵王若攻打魏国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种类比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本更具文学性和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外交事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历史经验的重视。通过引用《春秋》中的记载,魏国使者强调了历史教训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人‘以史为鉴’的智慧。同时,文本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利益博弈,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历史典故和巧妙的修辞,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纵横家的智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