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齐魏约而伐楚-原文
齐、魏约而伐楚,魏以董庆为质于齐。
楚攻齐,大败之,而魏弗救。
田婴怒,将杀董庆。
旰夷为董庆谓田婴曰:“楚攻齐,大败之,而不敢深入者,以魏为将内之于齐而击其后。
今杀董庆,是示楚无魏也。
魏怒合于楚,齐必危矣。
不如贵董庆以善魏,而疑之于楚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齐魏约而伐楚-译文
齐国和魏国约定一起攻打楚国,魏国将董庆作为人质送到齐国。
楚国攻打齐国,大败齐国,而魏国却没有来救援。
田婴非常愤怒,打算杀掉董庆。
旰夷为董庆对田婴说:“楚国攻打齐国,虽然大败齐国,但不敢深入齐国境内,是因为他们认为魏国会从内部支援齐国并攻击楚国的后方。
现在如果杀掉董庆,就是向楚国表明魏国不会支援齐国。
魏国一旦愤怒而与楚国联合,齐国必定会陷入危险。
不如优待董庆,以此向魏国示好,同时让楚国产生疑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齐魏约而伐楚-注解
齐、魏约而伐楚:齐国和魏国结盟,共同讨伐楚国。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联盟关系。
董庆:魏国派往齐国的人质,作为两国联盟的保证。
田婴:齐国的重要政治人物,可能是齐国的将领或大臣。
旰夷:可能是齐国的谋士或大臣,为董庆向田婴进言。
内之于齐:指魏国可能会在齐国境内采取行动,暗示魏国可能背叛齐国。
贵董庆以善魏:通过优待董庆来维持与魏国的友好关系。
疑之于楚:使楚国对魏国的意图产生怀疑,从而削弱楚国的攻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齐魏约而伐楚-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策略运用。齐国和魏国结盟共同讨伐楚国,但楚国在战争中大败齐国,而魏国却没有出兵救援。这一情节揭示了战国时期联盟关系的脆弱性和各国之间的相互猜忌。
田婴作为齐国的重要人物,对魏国的背信行为感到愤怒,甚至打算杀死魏国的人质董庆。这一举动不仅是对魏国的报复,也反映了当时各国在处理外交关系时的极端手段。然而,旰夷的进言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外交策略。他指出,杀死董庆只会让楚国认为魏国不再支持齐国,从而促使魏国与楚国联合,进一步威胁齐国的安全。
旰夷的建议是通过优待董庆来维持与魏国的友好关系,同时让楚国对魏国的意图产生怀疑。这种策略不仅避免了与魏国的直接冲突,还通过外交手段削弱了楚国的攻势。这种策略的运用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和智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权谋斗争。各国在外交上不仅要考虑眼前的利益,还要预见未来的局势变化,采取相应的策略。这种复杂的外交关系不仅是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特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权谋智慧的体现。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紧张氛围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田婴的愤怒和旰夷的冷静分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不同人物在面对危机时的不同反应。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使得历史事件的叙述更加生动和具体。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战国时期外交策略和国际关系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当时政治家们在处理外交问题时的智慧和策略。这种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国际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