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于卫-原文
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于卫,约外魏。
魏王惧,恐其谋伐魏也,告公孙衍。
公孙衍曰:“王与臣百金,臣请败之。”
王为约车,载百金。
犀首期齐王至之曰,先以车五十乘至卫间齐,行以百金以请先见齐王,乃得见。
因久坐安,从容谈三国之相怨。
谓齐王曰:“王与三国约外魏,魏使公孙衍来,今久与之谈,是王谋三国也也。”
齐王曰:“魏王闻寡人来,使公孙子劳寡人,寡人无与之语也。”
三国之不相信齐王之遇,遇事遂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于卫-译文
齐王计划在卫国与燕、赵、楚三国的宰相会面,目的是联合他们对抗魏国。
魏王得知后感到害怕,担心他们会联合起来攻打魏国,于是告诉了公孙衍。
公孙衍说:“如果大王给我一百金,我就能破坏他们的计划。”
魏王于是准备了车辆,装载了一百金。
公孙衍预计齐王到达的那天,先派五十辆车到卫国,用一百金请求先见齐王,最终得以见面。
公孙衍与齐王长时间坐着,轻松地谈论三国之间的怨恨。
公孙衍对齐王说:“大王与三国联合对抗魏国,魏国派我来,现在我与大王长时间交谈,这表明大王在策划对付三国。”
齐王回答说:“魏王听说我来了,派公孙衍来慰问我,我并没有与他交谈。”
三国对齐王的遭遇表示怀疑,最终联合的计划失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于卫-注解
齐王: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
燕、赵、楚:战国时期的三个主要诸侯国,分别位于今河北、山西和湖北、湖南一带。
卫: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南北部。
魏: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中部和山西南部。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以智谋著称。
犀首:公孙衍的别称,因其智谋如犀牛之角而得名。
百金:古代货币单位,泛指大量财富。
车五十乘:古代战车单位,一乘通常指一辆战车及其配套的士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于卫-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战国时期齐王与燕、赵、楚三国相会于卫,意图联合对抗魏国,魏王得知后派遣公孙衍前去破坏这一联盟的故事。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权谋斗争。各国为了自身利益,常常结盟或反目,外交手段和智谋在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孙衍的智谋和齐王的轻信,正是这一时期外交斗争的缩影。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公孙衍的机智和果断通过他主动请缨、迅速行动以及巧妙的言辞得以体现。而齐王的轻信和缺乏主见则通过他对公孙衍的轻易信任和对三国的不坚定态度表现出来。这种通过对话和行动刻画人物的手法,使得故事生动且富有戏剧性。
历史价值上,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外交事件,还揭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谋斗争。公孙衍的智谋和齐王的轻信,反映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激烈和复杂,为后人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权谋斗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