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王将相张仪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王将相张仪-原文

魏王将相张仪,犀首弗利,故令人谓韩公叔曰:

“张仪以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韩氏必亡。’

且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地,则韩之南阳举矣。

子盍少委焉,以为衍功,则秦、魏之交可废矣。

如此,则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

公叔以为信,因而委之,犀首以为功,果相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王将相张仪-译文

魏王将要任命张仪为相国,犀首(公孙衍)对此感到不利,因此派人去对韩国的公叔说:

“张仪已经促使秦国和魏国联合了。他说:‘魏国攻打南阳,秦国攻打三川,韩国必定会灭亡。’

而且魏王之所以看重张仪,是想要得到土地,那么韩国的南阳就会被魏国占领。

您何不稍微委曲一下,把功劳让给公孙衍,这样秦国和魏国的联盟就可以被破坏了。

这样一来,魏国必定会图谋秦国而抛弃张仪,转而拉拢韩国并任命公孙衍为相国。”

公叔认为这话可信,因此按照建议行事,公孙衍也因此得到了功劳,最终果然被魏国任命为相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王将相张仪-注解

魏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此处指魏惠王。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连横策略闻名,曾为秦国效力。

犀首:指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的名将,因功被封为犀首。

韩公叔:韩国的贵族,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韩国的重臣。

南阳:战国时期韩国的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三川:指黄河、洛水、伊水三河流域,战国时期为秦国的重要地区。

衍功:指公孙衍的功劳,衍即公孙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王将相张仪-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魏国、秦国、韩国之间的复杂外交斗争。张仪作为秦国的纵横家,试图通过连横策略联合魏国对抗韩国,而公孙衍则通过巧妙的计谋,成功离间了秦魏联盟,最终使魏国放弃了张仪,转而与韩国合作。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张仪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其连横策略的核心是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通过外交手段达到削弱对手的目的。而公孙衍的反制手段则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的智慧与权谋,他们善于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和对手的弱点,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情节紧凑,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心理活动和策略交锋。张仪的言辞直截了当,威胁韩国若不屈服则将面临灭亡的命运,而公孙衍则通过巧妙的言辞,成功说服韩公叔采取行动,最终达到了离间秦魏联盟的目的。这种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法,是《战国策》中常见的叙事方式,既生动又富有戏剧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斗争,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其外交政策的摇摆不定,反映了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而张仪和公孙衍的较量,则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在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他们的智慧和策略往往能够左右国家的命运。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叙事手法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斗争和谋士们的智慧,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王将相张仪》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44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