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原文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

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

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

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

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

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

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

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译文

魏武侯和诸位大夫在西河上泛舟,称赞道:“河山的险要,难道不是确实坚固吗!”

王钟侍奉在魏武侯身旁,说:“这正是晋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如果好好治理,那么霸王的基业就具备了。”

吴起回答说:“君主的话,是使国家陷入危险的道路;而您又附和,这是危险的。”

魏武侯愤怒地说:“你的话有道理吗?”

吴起回答说:“河山的险要,确实不足以保护国家;霸王的基业,不是靠这个得来的。

从前三苗居住的地方,左边有彭蠡的波涛,右边有洞庭的湖水,文山在南边,衡山在北边。他们依赖这些险要,但治理不善,结果被禹放逐。

夏桀的国家,左边是天门的阴面,右边是天溪的阳面,庐、睪在北边,伊、洛在南边。虽然有这些险要,但治理不善,结果被汤讨伐。

殷纣的国家,左边是孟门,右边是漳、釜,前面有黄河,后面有山。虽然有这些险要,但治理不善,结果被武王讨伐。

而且君主亲自率领臣子攻下城池,城墙不是不高,人民不是不多,但能够被兼并的原因,是因为政治腐败。

由此看来,地形的险阻,哪里足以成就霸王之业呢!”

魏武侯说:“好。我今天听到了圣人的话!西河的政务,就全权委托给你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注解

魏武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名不详,以武侯为谥号。

西河:指黄河以西的地区,今陕西、山西一带。

三苗:古代中国南方的部落,传说中被大禹所征服。

彭蠡:古代湖泊名,今江西省鄱阳湖。

洞庭:古代湖泊名,今湖南省洞庭湖。

文山:古代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衡山:古代山名,今湖南省衡山。

夏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政著称,被商汤所灭。

天门:古代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天溪:古代河流名,具体位置不详。

庐、睪: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伊、洛:古代河流名,今河南省伊河和洛河。

殷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政著称,被周武王所灭。

孟门: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漳、釜:古代河流名,今河北省漳河和釜河。

武王:周朝的建立者,名姬发,以伐纣灭商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魏武侯与吴起关于国家治理的对话。魏武侯认为河山之险是国家强大的保障,而吴起则通过历史事例反驳了这一观点,强调政治的好坏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首先,吴起通过列举三苗、夏桀、殷纣等历史上的失败案例,说明即使拥有险要的地形,如果政治不善,国家依然会被灭亡。这些历史事例不仅展示了吴起深厚的历史知识,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

其次,吴起指出,魏武侯亲自率领臣子攻占城池,虽然城池高大、人民众多,但最终能够被征服,是因为政治腐败。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魏武侯的固有观念,强调了政治清明的重要性。

最后,吴起的论述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他通过历史教训,告诫统治者不能仅仅依赖地理优势,而应注重政治改革和民生改善。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对话采用了对比和举例的手法,通过历史事例与现实的对比,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同时,吴起的言辞犀利,逻辑严密,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才能。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也体现了深刻的政治智慧,是研究战国时期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4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