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原文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
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
田子方笑。
文侯曰:“奚笑?”
子方曰:“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
今君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
文侯曰:“善,敬闻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译文
魏文侯和田子方一起喝酒,谈论音乐。
文侯说:“钟声不和谐,左边的声音高。”
田子方笑了。
文侯问:“你笑什么?”
田子方回答:“我听说,君主明智就会重视官员,不明智就会沉迷于音乐。
现在您对声音如此敏感,我担心您对官员的治理会有所疏忽。”
文侯说:“说得好,我接受你的建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注解
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名魏斯,是魏国的开国君主,以贤明著称。
田子方: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学者和政治家,以智慧和忠诚闻名。
钟声不比乎,左高:钟声不和谐,左边的声音高。这里魏文侯在评论音乐的不和谐。
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君主明智则重视官员的才能,不明智则只重视音乐等娱乐。田子方用这句话来暗示魏文侯应更关注国家大事而非音乐。
审于声:对声音有深入的了解和鉴赏。
聋于官:对官员和政事不敏感或不重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评注
这段对话发生在魏文侯与田子方之间,通过饮酒时的轻松氛围,展现了两位人物的性格和治国理念。魏文侯对音乐的关注反映了他对艺术的欣赏,而田子方的回应则体现了他对政治的深刻理解和忠诚。
田子方通过‘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的比喻,巧妙地指出了君主应如何平衡娱乐与国事。这句话不仅是对魏文侯的提醒,也是对后世君主的一种警示,强调了明智的君主应重视官员的才能和国家的治理,而非沉溺于声色之中。
魏文侯的反应‘善,敬闻命’显示了他的开明和愿意接受建议的态度。这种君臣之间的互动,不仅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也促进了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君主德行和治国理念的重视。它强调了君主应具备的明智和远见,以及臣子应有的忠诚和智慧。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后世的政治理论和实践。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对话简洁而深刻,通过日常的饮酒场景,展现了深刻的政治智慧。这种通过简单对话传达复杂思想的手法,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常见技巧,也是其魅力所在。
历史价值上,这段对话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魏国的政治文化,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君主德行和治国理念的重要参考。它是对古代政治哲学的一种生动诠释,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