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公叔痤为魏将-原文
魏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
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
公叔痤反走,再拜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
前脉形地之险阻,决利害之备,使三军之士不迷惑者,巴宁、爨襄之力也。
悬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
见敌之可也鼓之不敢怠倦者,臣也。
王特为臣之右手不倦赏臣,何也?
若以臣之有功,臣何力之有乎?”
王曰:“善。”
于是索吴起之后,赐之田二十万。
巴宁、爨襄田各十万。
王曰:“公叔岂非长者哉!
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不掩能士之迹,公叔何可无益乎?”
故又与田四十万,加之百万之上,使百四十万。
故《老子》曰:“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公叔当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公叔痤为魏将-译文
魏国的公叔痤担任魏国的将领,与韩国、赵国在浍水北面交战,俘虏了乐祚。
魏王很高兴,亲自到郊外迎接,赏赐公叔痤百万亩田地作为俸禄。
公叔痤却转身退下,再次拜谢并推辞说:“能够让士兵不崩溃,正直而不偏倚,面对困难而不退缩,这都是吴起留下的教诲,我做不到。
先前分析地形险阻,决定利害关系,使三军将士不迷惑的,是巴宁和爨襄的功劳。
在战前明确赏罚,使百姓在战后依然信任的,是大王的明智法律。
看到敌人可以进攻时,鼓动士兵不敢懈怠的,是我。
大王特意因为我的右手不疲倦而赏赐我,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认为我有功劳,我实际上又有什么力量呢?”
魏王说:“好。”
于是寻找吴起的后代,赐予他们二十万亩田地。
巴宁和爨襄各赐予十万亩田地。
魏王说:“公叔痤难道不是一位长者吗!
他不仅为我战胜了强敌,还不忘记贤者的后代,不掩盖能人的功绩,公叔痤怎么会没有益处呢?”
因此又赐予他四十万亩田地,加上之前的一百万亩,总共一百四十万亩。
所以《老子》说:“圣人不积累财富,全部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全部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加丰足。”
公叔痤正是这样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公叔痤为魏将-注解
魏公叔痤:魏国的将领,名痤,公叔是尊称。
浍北: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是古代战场之一。
禽乐祚:禽指擒获,乐祚是敌方将领的名字。
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改革家,曾任魏国将领,对魏国军事有深远影响。
巴宁、爨襄:魏国的两位能士,可能在军事或策略上有重要贡献。
《老子》:即《道德经》,道家经典,作者为老子,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思想。
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出自《道德经》,意为圣人不会积累财富,而是尽力帮助他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给予他人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魏公叔痤为魏将-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魏公叔痤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将领的谦逊与智慧。公叔痤在战胜强敌后,不仅没有贪功,反而将功劳归于吴起的教诲、巴宁和爨襄的贡献,以及魏王的明智政策。这种谦逊的态度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礼让’和‘不争’的美德,同时也反映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
从文化内涵来看,公叔痤的行为符合古代‘君子’的标准,即不以个人功名为重,而是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先。他的谦逊和无私不仅赢得了魏王的赞赏,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德’的重视。这种‘德’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原则。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魏王的赞赏和公叔痤的谦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公叔痤的高尚品德。同时,引用《老子》的经典语句,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哲理性,也为公叔痤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战国时期,各国争霸,将领的功绩往往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然而,公叔痤的故事表明,即使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谦逊和无私仍然被视为重要的美德。这种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将领的谦逊与智慧,体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也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