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秦败东周-原文
秦败东周,与魏战于伊阙,杀犀武,乘胜而留于境,魏令公孙衍乘胜而留于境,请卑辞割地,以讲于秦。
为窦屡谓魏王曰:“臣不知衍之所以听于秦之少多,然而臣能半衍之割,而令秦讲于王。”
王曰 :“奈何?”
对曰:“王不若与窦屡关内侯,而令赵。王重其行而厚奉之。因扬言曰:‘闻周、魏令窦屡以割魏于奉阳君,而听秦矣。’
夫周君、窦屡、奉阳君之与穰侯,贸首之仇也。
今行和者,窦屡也;制割者,奉阳君也。
太后恐其不因穰侯也,而欲败之,必以少割请合于王,而和于东周与魏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秦败东周-译文
秦国打败了东周,与魏国在伊阙交战,杀死了魏国的犀武,乘胜留在魏国境内。魏国命令公孙衍也乘胜留在境内,用谦卑的言辞请求割让土地,以与秦国讲和。
窦屡对魏王说:“我不知道公孙衍为什么听从秦国的要求,但我可以只割让一半的土地,让秦国与大王讲和。”
魏王问:“怎么办呢?”
窦屡回答说:“大王不如封我为关内侯,并命令赵国。大王要重视我的行动并给予丰厚的赏赐。然后散布消息说:‘听说周国和魏国命令窦屡割让魏国的土地给奉阳君,以听从秦国的安排。’
周君、窦屡、奉阳君与穰侯之间有着深仇大恨。
现在进行和谈的是窦屡,决定割让土地的是奉阳君。
太后担心他们不依靠穰侯,而想要破坏和谈,必定会以少割让土地为条件请求与大王联合,从而与东周和魏国讲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秦败东周-注解
伊阙: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场。
犀武:魏国将领,名不详,犀武可能是其称号或别名。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纵横家,擅长外交策略。
卑辞割地:指以谦卑的言辞和割让土地的方式求和。
窦屡:魏国大臣,具体事迹不详,此处为魏王出谋划策。
关内侯:战国时期的一种爵位,位于侯爵之下,通常授予有功之臣。
奉阳君:战国时期赵国的贵族,具体事迹不详。
穰侯:指魏冉,战国时期秦国的权臣,封于穰地,故称穰侯。
贸首之仇:指深仇大恨,意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秦败东周-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国与魏国之间的外交与军事斗争。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权谋策略。
首先,文本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秦国在伊阙之战中击败魏国,杀死了魏将犀武,随后魏国派遣公孙衍与秦国谈判,试图通过割地求和。这一情节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在外交上的灵活性与妥协性,尤其是在军事失利后,割地求和成为常见的策略。
其次,文本通过窦屡的谏言,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作用。窦屡建议魏王封他为关内侯,并通过赵国的奉阳君来制衡秦国。这一策略不仅显示了窦屡的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盟与制衡关系。窦屡的提议巧妙地利用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缓解魏国的压力。
此外,文本还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恩怨。窦屡提到周君、奉阳君与穰侯之间的深仇大恨,暗示了各国之间的历史积怨如何影响当下的外交决策。这种历史背景的引入,使得文本不仅仅是对当下事件的描述,更是对战国时期各国关系的深刻揭示。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通过简洁的对话形式,生动地刻画了战国时期的外交场景。窦屡的谏言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与辩才。同时,文本通过对比秦国与魏国的强弱关系,突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权力博弈与生存压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与各国关系,还通过生动的对话与复杂的情节,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与权谋。文本的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特色鲜明,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