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原文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有许、鄢、昆阳、邵陵、舞阳、新郪;东有淮、颖、沂、黄、煮枣、海盐、无疏;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地方千里。
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
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
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
然横人谋王,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国患,不被其祸。
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
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
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媿之。
“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
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
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
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
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
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
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察之也。
“《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
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译文
苏子为赵国联合其他国家,对魏王说:“大王的领土,南面有鸿沟、陈、汝南,有许、鄢、昆阳、邵陵、舞阳、新郪;东面有淮河、颖水、沂水、黄河、煮枣、海盐、无疏;西面有长城的边界;北面有河外、卷、衍、燕、酸枣,方圆千里。
地名虽然不大,但庐舍田地,竟然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
人民众多,车马繁多,日夜不停地行进,与三军的数量无异。
我私下估计,大王的国家不亚于楚国。
然而有人谋害大王,外交强大的秦国,以侵略天下,最终导致国家灾难,自己却不受其害。
利用强大的秦国势力,内部威胁自己的君主,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而且魏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明君主。
现在却有意向西面臣服秦国,自称东藩,建造帝宫,接受冠带,祭祀春秋,我私下为大王感到羞愧。
“我听说越王勾践用散兵三千,擒获夫差于干遂;武王用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斩杀纣王于牧野。
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兵多吗?实在是能够振奋他们的威势。
现在我私下听说大王的士兵,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战车六百辆,骑兵五千匹。
这已经远远超过了越王勾践和武王。
现在却听从臣子的建议,想要臣服秦国。
臣服秦国必然要割让土地,所以军队还未使用,国家已经受损。
凡是群臣中主张臣服秦国的,都是奸臣,不是忠臣。
作为臣子,割让君主的土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的功绩而不顾后果,破坏国家利益而成全私门,外部利用强大的秦国势力内部威胁君主,以求割让土地,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周书》说:‘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
大王如果真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联合,专心协力,那么必然不会有强大的秦国的威胁。
因此,敝国赵王派我献上愚计,奉上明确的约定,请大王下诏。”
魏王说:“寡人不才,从未听过如此明教。现在主君以赵王的诏令下诏,我恭敬地以国家相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注解
鸿沟:古代重要的运河,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地理标志。
陈: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城市。
汝南: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地区。
许: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城市。
鄢: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鄢陵县一带,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地区。
昆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叶县一带,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城市。
邵陵: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漯河市一带,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地区。
舞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舞阳县一带,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城市。
新郪: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地区。
淮:指淮河,古代重要的河流,流经今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颖:指颖河,古代重要的河流,流经今河南省境内。
沂:指沂河,古代重要的河流,流经今山东省境内。
黄:指黄河,古代重要的河流,流经今河南、山东等地。
煮枣: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地区。
海盐: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地区。
无疏: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地区。
长城:指战国时期魏国修建的长城,用于防御外敌。
河外: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地理概念。
卷: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地区。
衍: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地区。
燕: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地区。
酸枣: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地区。
越王勾践: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以卧薪尝胆、最终击败吴国而闻名。
夫差: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被越王勾践击败。
武王:指周武王,西周的开国君主,以伐纣灭商而闻名。
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因暴政被周武王推翻。
牧之野:指牧野之战,周武王在此击败商纣王,建立西周。
苍头:指士兵,古代军队中的一种称呼。
奋击:指精锐部队,古代军队中的一种称呼。
厮徒:指杂役兵,古代军队中的一种称呼。
车:指战车,古代战争中的重要装备。
骑:指骑兵,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兵种。
《周书》:古代典籍,记载周朝的历史和制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魏策》,是苏秦为赵国合纵游说魏王的一段话。苏秦通过详细列举魏国的地理优势和军事实力,试图说服魏王不要屈服于秦国的压力,而是与其他六国联合抗秦。
首先,苏秦通过列举魏国的地理优势,强调魏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民众多,车马众多,日夜不息,堪比三军之众。这种描述不仅展示了魏国的强大,也为后续的游说奠定了基础。
其次,苏秦通过对比历史上的越王勾践和武王的事迹,强调魏国的军事实力远超越王勾践和武王。他指出,魏国拥有二十余万武力、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十万厮徒、六百乘车和五千匹骑,远超越王勾践和武王的兵力。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魏王的信心,也暗示了魏国有能力与其他六国联合抗秦。
最后,苏秦引用《周书》中的名言,强调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将会面临更大的祸患。他建议魏王听从赵王的建议,与其他六国联合,专心并力,共同对抗秦国。这种建议不仅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也体现了苏秦的外交智慧和战略眼光。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以及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苏秦的游说不仅展示了魏国的实力,也揭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运用了对比、列举、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说服力。苏秦通过详细列举魏国的地理优势和军事实力,使魏王对自身的实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比历史上的越王勾践和武王的事迹,增强了魏王的信心。最后,引用《周书》中的名言,增强了说服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维方式。苏秦的游说不仅展示了魏国的实力,也揭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这种历史记录对于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