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知伯索地于魏桓子-原文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

任章曰:“何故弗予?”

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

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憍。憍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

君曰:“善。”

乃与之万家之邑一。

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

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知伯索地于魏桓子-译文

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没有给他。

任章问:“为什么不给他呢?”

魏桓子回答:“他没有理由就索要土地,所以我不给。”

任章说:“没有理由就索要土地,邻国一定会感到恐惧;贪得无厌,天下人都会感到害怕。如果您给他土地,知伯一定会变得骄傲。骄傲就会轻视敌人,邻国因为恐惧而会联合起来。用联合起来的军队,对付轻视敌人的国家,知氏的命运就不会长久了!《周书》上说:‘想要打败他,必须先帮助他;想要夺取他,必须先给予他。’您不如给他土地,让知伯变得骄傲。您为什么不利用天下的力量来对付知氏,而偏偏要让我们国家成为知氏的人质呢?”

魏桓子说:“好。”

于是给了他一个万户的城邑。

知伯非常高兴,于是又向赵国索要蔡、皋梁两地,赵国没有给他,于是知伯包围了晋阳。

韩、魏两国在外反叛,赵氏在内响应,知氏最终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知伯索地于魏桓子-注解

知伯:春秋时期晋国的权臣,名荀瑶,以智谋著称,但最终因骄纵而失败。

魏桓子:春秋时期魏国的君主,名魏斯,以谨慎和智慧著称。

任章:魏桓子的谋士,以智慧和谋略闻名。

《周书》:古代文献,记载了周朝的历史和政治智慧,常被引用作为治国和军事策略的参考。

晋阳:春秋时期晋国的重要城市,今山西省太原市。

韩、魏: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韩和魏,与晋国相邻,常与晋国发生冲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知伯索地于魏桓子-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权臣知伯向魏国索地的历史事件。通过魏桓子与谋士任章的对话,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智慧与策略。

首先,文本通过知伯的无故索地行为,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领土争夺。知伯的行为不仅是对魏国的挑衅,也是对周边国家的威胁,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其次,任章的谏言体现了古代谋士的智慧和远见。他引用《周书》中的‘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提出了‘以骄知伯’的策略。这一策略不仅是对知伯的巧妙应对,也是对周边国家的保护,显示了任章对局势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魏桓子的决策过程也值得关注。他最初拒绝知伯的索地请求,表现出对领土的珍视和对知伯的警惕。然而,在任章的劝说下,他最终决定给予知伯土地,这一转变体现了魏桓子的智慧和灵活性。他不仅考虑到了当前的局势,还预见到了未来的发展,做出了有利于国家的决策。

最后,知伯的失败揭示了骄纵和轻敌的危害。知伯在得到魏国的土地后,变得更加骄纵,继续向赵国索地,最终导致韩、魏、赵三国联合反抗,知氏因此灭亡。这一结局不仅是对知伯的惩罚,也是对后世统治者的警示,提醒他们在权力斗争中要保持谨慎和谦逊。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情节,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蕴含了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4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