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楚许魏六城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楚许魏六城-原文

楚许魏六城,与之伐齐而存燕。

张仪欲败之,谓魏王曰:“齐畏三国之合也,必反燕地以下楚,楚、赵必听之,而不与魏六城。

是王失谋于楚、赵,而树怨于齐、秦也。

齐遂伐赵,取乘丘,收侵地,虚、顿丘危。

楚破南阳九夷,内沛,许、鄢陵危。

王之所得者,新观也。

而道涂宋、卫为制,事败为赵驱,事成功县宋、卫。”

魏王弗听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楚许魏六城-译文

楚国答应给魏国六座城池,联合魏国一起攻打齐国,以保全燕国。

张仪想要破坏这个计划,就对魏王说:“齐国害怕三国的联合,一定会归还燕国的土地来讨好楚国,楚国和赵国一定会听从齐国,而不会给魏国六座城池。

这样大王就会在楚国和赵国面前失去计谋,而与齐国和秦国结下仇怨。

齐国于是攻打赵国,占领了乘丘,收复了被侵占的土地,虚地和顿丘陷入危险。

楚国攻破了南阳的九夷,进入沛地,许地和鄢陵也陷入危险。

大王所能得到的,只是新观这个地方。

而且道路经过宋国和卫国,事情失败就会被赵国驱逐,事情成功也会被宋国和卫国控制。”

魏王没有听从张仪的建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楚许魏六城-注解

楚许魏六城:楚国答应给魏国六座城池,作为联合伐齐并保护燕国的条件。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智慧和谋略著称,曾为秦国效力,主张连横策略。

魏王:指魏国的君主,具体为魏惠王或魏襄王,具体时期需结合历史背景确定。

三国之合:指楚国、魏国和赵国三国的联合。

反燕地以下楚:齐国因害怕三国联合,可能会归还燕国的土地以讨好楚国。

乘丘:地名,位于赵国境内,齐国攻占此地。

虚、顿丘:地名,位于魏国境内,齐国攻占乘丘后,虚、顿丘受到威胁。

南阳九夷:地名,位于楚国境内,楚国在此地取得胜利。

内沛:地名,位于楚国境内,楚国在此地取得胜利。

许、鄢陵:地名,位于魏国境内,楚国取得胜利后,许、鄢陵受到威胁。

新观:地名,魏国在此地取得胜利。

道涂宋、卫:指通过宋国和卫国的道路,魏国在此地受到制约。

事败为赵驱:如果伐齐失败,魏国将被迫依附赵国。

事成功县宋、卫:如果伐齐成功,魏国将控制宋国和卫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楚许魏六城-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军事策略。楚国答应给魏国六座城池,作为联合伐齐并保护燕国的条件。张仪作为秦国的谋士,试图破坏这一联盟,向魏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张仪的分析极具战略眼光,他指出齐国因害怕三国联合,可能会归还燕国的土地以讨好楚国,从而削弱魏国的利益。他进一步分析了伐齐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果伐齐失败,魏国将被迫依附赵国;如果成功,魏国将控制宋国和卫国。这种分析不仅展示了张仪的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和复杂的外交策略。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思想,即通过外交手段和谋略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张仪的建议不仅是对当前局势的分析,更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的预判,体现了纵横家“未雨绸缪”的智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严密,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张仪的言辞犀利,分析透彻,充分展示了他的谋略和智慧。而魏王的“弗听”则表现了他的固执和短视,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通过对这段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楚许魏六城》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4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