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徐州之役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徐州之役-原文

徐州之役,

犀首谓梁王曰:

“何不阳与齐而阴结于楚?

二国恃王,齐、楚必战。

齐战胜楚,而与乘之,必取方城之外;

楚战胜齐败,而与乘之,是太子之仇报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徐州之役-译文

在徐州的战役中,

犀首对梁王说:

“为什么不表面上与齐国友好,而暗地里与楚国结盟呢?

这两个国家都依赖大王,齐国和楚国必然会交战。

如果齐国战胜楚国,我们就趁机行动,必定能夺取方城以外的地区;

如果楚国战胜齐国,我们也趁机行动,这样太子的仇就能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徐州之役-注解

徐州之役:指战国时期齐国与楚国在徐州地区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徐州位于今江苏省北部,是古代重要的战略要地。

犀首: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擅长外交谋略,曾为多个国家出谋划策。

梁王:指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因其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故称梁王。

阳与齐而阴结于楚:表面上与齐国结盟,实际上暗中与楚国勾结。这是一种外交策略,旨在利用两国之间的矛盾为自己谋利。

方城:古代楚国的重要关隘,位于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是楚国北部的屏障。

太子之仇:指魏国太子曾被齐国所害,魏国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徐州之役-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记载了犀首为魏惠王出谋划策的情景。犀首的建议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典型策略,即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通过外交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犀首提出的‘阳与齐而阴结于楚’的策略,展示了纵横家们善于利用矛盾、制造局势的高超智慧。这种策略不仅需要对外交形势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对各国之间的关系有精准的把握。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精炼,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犀首的建议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分析了齐楚两国可能出现的战局,又指出了魏国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对策略。这种层层推进的论述方式,体现了战国策士们高超的论辩技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展示了纵横家们的智慧,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战国时期各国为了生存和发展,如何在外交舞台上纵横捭阖,利用各种手段谋求利益。

此外,这段文字还体现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思想。犀首的建议正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体现,即通过联合或离间其他国家,达到削弱对手、增强自身的目的。这种外交策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谋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高超的外交智慧和论辩艺术,是研究战国时期政治、外交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徐州之役》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4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