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张仪走之魏-原文
张仪走之魏,魏将迎之。
张丑谏于王,欲勿内,不得于王。
张丑退,复谏于王曰:“王亦闻老妾事其主妇者乎?子长色衰,重家而已。
今臣之事王,若老妾之事其主妇者。”
魏王因不纳张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张仪走之魏-译文
张仪逃到魏国,魏国准备迎接他。
张丑向魏王进谏,希望不要接纳张仪,但魏王没有听从。
张丑退下后,再次向魏王进谏说:“大王听说过老妾侍奉主妇的事吗?儿子长大了,容貌衰老了,只能看重家庭而已。
现在我侍奉大王,就像老妾侍奉主妇一样。”
魏王因此没有接纳张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张仪走之魏-注解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施展外交策略著称,曾为秦国效力,主张连横策略,对抗合纵。
魏: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山西一带,是当时的重要诸侯国。
张丑:魏国的大臣,以忠诚和直言进谏著称,曾多次劝谏魏王。
老妾事其主妇:比喻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即使年老色衰,依然尽心尽力侍奉,强调臣子的忠诚和无私。
重家而已:指老妾虽然年老色衰,但仍然以家庭为重,尽心尽力侍奉主妇,比喻臣子对君主的忠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张仪走之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张仪游说魏国时,魏国大臣张丑劝谏魏王不要接纳张仪的故事。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主张连横策略,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削弱其他国家的实力,为秦国谋取利益。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地理位置重要,国力强盛,是张仪游说的重点对象。
张丑作为魏国的大臣,深知张仪的谋略和秦国的野心,因此极力劝谏魏王不要接纳张仪。他以‘老妾事其主妇’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魏王的忠诚。老妾虽然年老色衰,但仍然尽心尽力侍奉主妇,比喻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无私。张丑通过这个比喻,表明自己虽然年老,但对魏王的忠诚始终如一,希望魏王能够听从他的劝谏,不要被张仪的外交策略所迷惑。
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张丑的忠诚和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张仪的连横策略和合纵对抗,是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核心内容。张丑的劝谏,体现了魏国大臣对国家利益的深刻洞察和对君主的忠诚。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比喻生动,通过‘老妾事其主妇’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张丑的忠诚和劝谏的深意。这种比喻手法在古文中常见,能够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斗争和君臣关系。张仪的连横策略和张丑的劝谏,都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君臣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