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张仪欲穷陈轸-原文
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
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 :
“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
郑强出秦曰,应为知。
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
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
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
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
因以鲁侯之车迎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张仪欲穷陈轸-译文
张仪想要使陈轸陷入困境,于是让魏王召见陈轸并任命他为相国,实际上是想借此机会束缚他。
陈轸准备出发时,他的儿子陈应阻止他父亲前往,说:
“事情深奥复杂,不能不仔细考虑。
郑强从秦国出来时说,应该明智行事。
魏国想要断绝与楚国和齐国的关系,必定会隆重地迎接您。
在郢都中不喜欢您的人,希望您离开,必定会劝说魏王多给您车辆。
您到了宋国,就借口生病不再前行,派人告诉齐王说:‘魏国之所以迎接我,是想断绝与齐国和楚国的关系。’
齐王说:‘你如果真的没有去魏国而见到我,我将封赏你。’
于是用鲁侯的车迎接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张仪欲穷陈轸-注解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智谋和辩才著称,曾为秦国效力,主张连横策略。
陈轸:战国时期魏国的谋士,以智慧和谋略闻名。
魏王:指魏国的君主,具体指魏惠王或魏襄王。
梏:古代的一种刑具,此处比喻束缚或限制。
郑强:战国时期的人物,可能与秦国有关,具体身份不详。
郢中:指楚国的都城郢都,此处代指楚国。
宋:战国时期的宋国,位于今河南东部。
齐王:指齐国的君主,具体指齐宣王或齐湣王。
鲁侯:指鲁国的君主,鲁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南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张仪欲穷陈轸-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张仪设计陷害陈轸的故事。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智谋和辩才著称,他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手段,试图将陈轸引入陷阱。陈轸的儿子陈应识破了张仪的计谋,并劝告父亲不要前往魏国。陈应的智慧在于他能够洞察局势,预见到魏国和楚国、齐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政治关系和纵横家的谋略。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他们擅长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通过外交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张仪和陈轸的较量,正是纵横家之间智慧和谋略的较量。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智慧。陈应的言辞简洁而有力,显示出他对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应对策略的高明。齐王的反应则表现出他对陈应的信任和重视,进一步凸显了陈应的智慧和影响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纵横家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即智慧和谋略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战国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料。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进一步认识到智慧和谋略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