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张仪恶陈轸于魏王-原文
张仪恶陈轸于魏王曰:“轸善事楚,为求壤地也甚力之。”
左华谓陈轸曰:“仪善于魏王,魏王甚爱之。公虽百说之,犹不听也。公不如仪之言为资,而反于楚王。”
陈轸曰:“善。”
因使人先言于楚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张仪恶陈轸于魏王-译文
张仪在魏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很擅长为楚国做事,为了替楚国争取土地非常卖力。”
左华对陈轸说:“张仪在魏王面前很得宠,魏王非常喜欢他。您即使百般劝说,魏王也不会听您的。您不如利用张仪的话作为资本,转而投靠楚王。”
陈轸说:“好。”
于是派人先去向楚王传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张仪恶陈轸于魏王-注解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君主著称,主张连横策略,即联合强国对抗其他国家。
陈轸: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曾为楚国效力,以智谋和辩才闻名。
魏王:指魏国的君主,战国时期魏国是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山西一带。
楚王:指楚国的君主,楚国是战国时期南方的大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壤地:指土地、领土,这里指陈轸为楚国争取土地。
左华:可能是陈轸的谋士或朋友,具体身份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张仪恶陈轸于魏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张仪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擅长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他在这里向魏王进谗言,指责陈轸为楚国效力,试图削弱陈轸在魏国的地位。
陈轸的反应显示了他的智慧和策略。他并没有直接反驳张仪的指控,而是听从了左华的建议,利用张仪的话作为资本,转而向楚王表明自己的忠诚。这种策略不仅避免了与张仪的直接冲突,还巧妙地利用对方的言辞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政治资本。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智慧和谋略。在那个时代,士人往往通过游说和辩论来影响国家的政策,他们的言辞和策略往往决定了国家的命运。陈轸和张仪的故事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典型例子。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对话生动,通过人物的言行展现了他们的性格和智慧。张仪的狡诈、陈轸的机智、左华的冷静都通过简短的对话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它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展示了古代士人的智慧和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