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张仪告公仲-原文
张仪告公仲,令以饥故,赏韩王以近河外。
魏王惧,问张子。
张子曰:“秦欲救齐,韩欲攻南阳,秦、韩合而欲攻南阳,无异也。
且以遇卜王,王不遇秦,韩之卜也决矣。”
魏王遂尚遇秦,信韩、广魏、救赵,尺楚人,遽于萆下。
伐齐之事遂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张仪告公仲-译文
张仪告诉公仲,让他以饥荒为理由,赏赐韩王靠近河外的土地。
魏王感到害怕,询问张仪。
张仪说:“秦国想要救援齐国,韩国想要攻打南阳,秦国和韩国联合起来想要攻打南阳,这没有什么不同。
而且通过占卜来预测君王的命运,君王如果不与秦国相遇,韩国的占卜结果就已经决定了。”
魏王于是决定与秦国相遇,信任韩国,扩大魏国的势力,救援赵国,限制楚国人,迅速到达萆下。
攻打齐国的事情因此失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张仪告公仲-注解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策划合纵连横策略著称。
公仲:韩国的贵族或高官,具体身份不详。
韩王:韩国的君主。
魏王:魏国的君主。
秦: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著称。
齐: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文化繁荣,经济发达。
南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南阳一带,战略位置重要。
河外:指黄河以南的地区,地理位置重要,常为各国争夺之地。
卜:古代的一种占卜方式,用于预测吉凶或决策。
赵: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北一带,军事力量强大。
楚: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文化独特,国力强盛。
萆下: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战略要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张仪告公仲-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的谋略活动。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擅长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通过游说和策略来达到政治目的。本文中,张仪通过巧妙的言辞和策略,成功地说服了魏王改变其外交政策,从而影响了战国时期的国际格局。
首先,张仪利用了韩国的饥荒问题,建议韩国通过赏赐韩王来争取其支持。这一策略不仅显示了张仪对各国国情的深刻了解,也体现了他善于利用时机和资源的能力。接着,张仪通过分析秦、韩两国的意图,指出秦、韩联合攻打南阳的可能性,从而引起魏王的担忧。这一分析不仅展示了张仪的战略眼光,也反映了他对各国关系的深刻洞察。
在魏王询问张仪的意见时,张仪巧妙地利用占卜的结果,暗示魏王如果不与秦国联合,韩国的占卜结果将不利于魏国。这一策略不仅利用了魏王对占卜的信任,也巧妙地引导了魏王的决策。最终,魏王决定与秦国联合,信任韩国,扩大魏国的影响力,并救援赵国,从而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国际格局。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谋略思想和外交手段。纵横家们通过游说和策略,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种谋略思想不仅影响了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也对后世的政治和外交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语言简练,逻辑严密,情节紧凑,充分展示了战国策的文学魅力。张仪的言辞机智巧妙,策略灵活多变,充分体现了纵横家的智慧和谋略。同时,文本通过对各国关系和人物心理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战国时期的复杂国际局势。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策略。通过对张仪谋略活动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和纵横家的作用,从而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