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韩公叔与几瑟争国中庶子强谓太子-原文
韩公叔与几瑟争国,
中庶子谓太子曰:“不若及齐师未入,急击公叔。”
太子曰:“不可。战之于国中必分。”
对曰:“事不成,身必危,尚何足以图国之全为?”
太子甫听,齐师果耕畜,太子出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韩公叔与几瑟争国中庶子强谓太子-译文
韩公叔和几瑟争夺国家的控制权,
中庶子对太子说:“不如趁齐国的军队还没有进入,赶紧攻击韩公叔。”
太子说:“不行。在国内作战必定会导致分裂。”
中庶子回答说:“如果事情不成功,你自身必定会陷入危险,还怎么能够考虑国家的完整呢?”
太子刚听完,齐国的军队果然开始耕种和放牧,太子于是逃离了国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韩公叔与几瑟争国中庶子强谓太子-注解
韩公叔:指韩国的公叔,公叔是古代对诸侯国国君的弟弟的尊称。
几瑟: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韩国的贵族或重要人物。
中庶子:古代官职名,负责辅佐太子或国君的官员。
太子:指韩国的太子,即国君的继承人。
齐师:指齐国的军队。
耕畜:古代军队在行军途中进行农耕和畜牧活动,以维持军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韩公叔与几瑟争国中庶子强谓太子-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韩策》,讲述了韩国太子与公叔争夺国家权力,中庶子建议太子在齐国军队未进入韩国之前,迅速攻击公叔,以避免国家分裂。然而,太子认为在国内开战必然导致国家分裂,拒绝了中庶子的建议。最终,齐国军队果然进入韩国,太子被迫出逃。
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政治关系和权力斗争。韩国内部的权力争夺不仅涉及国内的政治稳定,还牵涉到外部势力的干预。齐国作为强大的邻国,其军队的动向对韩国的政治局势产生了直接影响。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斗争中的权谋和策略。中庶子的建议虽然看似激进,但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更大的灾难。太子的犹豫和拒绝则反映了他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和困境。这种权力斗争不仅是个人的命运问题,更是国家存亡的关键。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情节紧凑,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决策过程。中庶子的直言不讳和太子的犹豫不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冲突感。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战国时期政治斗争和外交关系的宝贵资料。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内部权力斗争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权谋思想和策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