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楚令景鲤入韩-原文
楚令景鲤入韩,韩且内伯婴于秦,景鲤患之。
冷向谓伯婴曰:“太子入秦,秦必留太子而合楚,以复几瑟也,是太子反弃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楚令景鲤入韩-译文
楚国派遣景鲤前往韩国,韩国即将把伯婴送到秦国,景鲤对此感到担忧。
冷向对伯婴说:“如果太子进入秦国,秦国一定会扣留太子并与楚国联合,以此来恢复几瑟的地位,这样太子反而会被抛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楚令景鲤入韩-注解
楚令景鲤入韩:楚国派遣景鲤前往韩国。楚令,楚国的命令;景鲤,人名,楚国使者;入韩,进入韩国。
韩且内伯婴于秦:韩国将要送伯婴到秦国。韩,韩国;且,将要;内,通‘纳’,送;伯婴,人名,韩国的太子;于秦,到秦国。
景鲤患之:景鲤对此感到担忧。患,担忧;之,指代前文所述的情况。
冷向:人名,韩国的谋士。
太子入秦:太子(伯婴)进入秦国。太子,指伯婴;入秦,进入秦国。
秦必留太子而合楚:秦国必定会扣留太子并与楚国联合。秦,秦国;必,必定;留,扣留;太子,指伯婴;合楚,与楚国联合。
以复几瑟也:以便恢复几瑟的地位。以,以便;复,恢复;几瑟,人名,可能是楚国的重要人物。
是太子反弃之:这样太子反而被抛弃了。是,这样;太子,指伯婴;反,反而;弃之,被抛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楚令景鲤入韩-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与韩国之间的外交博弈。楚国派遣景鲤前往韩国,目的是为了阻止韩国将太子伯婴送往秦国。景鲤对此感到担忧,因为如果伯婴被送往秦国,秦国可能会扣留他,并与楚国联合,进而恢复几瑟的地位。这样一来,伯婴反而会被抛弃。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权力斗争。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通过联姻、结盟、扣留人质等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景鲤的担忧体现了楚国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外交策略的复杂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精炼,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心理活动和策略思考。冷向的分析逻辑清晰,直接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即秦国可能会利用伯婴来牵制楚国,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对话形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展示了当时各国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如何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以及人们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和挣扎。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权力斗争。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作者成功地传达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策略思考,使得这段文字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