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史疾为韩使楚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史疾为韩使楚-原文

史疾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方所循?”

曰:“治列子圉寇之言。”

曰:“何贵?”

曰:“贵正。”

王曰:“正亦可为国乎?”

曰:“可。”

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盗乎?”

曰:“可。”

曰:“以正圉盗,奈何?”

顷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此鸟何?”

王曰:“谓之鹊。”

曰:“谓之乌,可乎?”

曰:“不可。”

曰:“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史疾为韩使楚-译文

史疾作为韩国的使者来到楚国,楚王问他:“客人你遵循的是什么学说?”

史疾回答说:“我研究的是列子关于防御盗贼的言论。”

楚王问:“你最重视的是什么?”

史疾回答:“我最重视的是正直。”

楚王说:“正直也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吗?”

史疾回答:“可以。”

楚王说:“楚国盗贼很多,正直可以用来防御盗贼吗?”

史疾回答:“可以。”

楚王问:“用正直来防御盗贼,具体该怎么做呢?”

这时,一只喜鹊停在屋顶上,史疾问:“请问楚国人称这种鸟叫什么?”

楚王回答:“叫它喜鹊。”

史疾问:“叫它乌鸦,可以吗?”

楚王回答:“不可以。”

史疾说:“现在大王的国家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等官职,任命官员时,一定要说他们廉洁称职。但现在盗贼公然横行,却无法禁止,这就如同乌鸦不叫乌鸦,喜鹊不叫喜鹊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史疾为韩使楚-注解

史疾:战国时期韩国的使者,以智慧和辩才著称。

列子圉寇: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无为而治。圉寇,可能指列子的学说或思想。

贵正:重视正直、公正的品德和行为。

柱国:古代官职名,负责国家的重要事务。

令尹:古代楚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司马: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典令:古代官职名,负责法律和制度的执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史疾为韩使楚-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史疾与楚王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的思想交锋和政治智慧。史疾以列子的思想为基础,提出‘贵正’的理念,强调正直和公正的重要性。楚王对此表示怀疑,认为正直是否能够治理国家,尤其是能否解决楚国盗贼横行的问题。

史疾通过比喻的方式,巧妙地回应了楚王的疑问。他以鹊和乌的比喻,指出如果官员不能廉洁胜任,那么国家的治理就会如同鹊不为鹊、乌不为乌一样混乱。这一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深刻揭示了官员廉洁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思想多样性,尤其是道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列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即通过正直和公正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运用了对话和比喻的手法,使得抽象的思想变得具体而生动。史疾的机智和辩才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楚王的疑问和史疾的回答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使得整个对话既有深度又有趣味。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思想交锋,也为后世提供了治理国家的智慧。史疾的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治理国家时,必须重视官员的廉洁和公正,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史疾为韩使楚》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3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