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几瑟亡之楚-原文
几瑟亡之楚,楚将收秦而复之。
谓芈戎曰:“废公叔而相几瑟者楚也。
今几瑟亡之楚,楚又收秦而复之,几瑟入郑之日,韩、楚之县邑。
公不如令秦王贺伯婴之立也。
韩绝于楚,其事秦必疾,秦挟韩亲魏,齐、楚后至者先亡。
此王业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几瑟亡之楚-译文
几瑟逃到了楚国,楚国打算联合秦国来恢复他的地位。
有人对芈戎说:“当初楚国废黜了公叔而让几瑟担任相国。
现在几瑟逃到了楚国,楚国又联合秦国来恢复他的地位,一旦几瑟回到郑国,韩国和楚国的县邑就会归他所有。
您不如让秦王祝贺伯婴的即位。
如果韩国与楚国断绝关系,它一定会急切地依附秦国,秦国联合韩国亲近魏国,齐国和楚国如果后来才依附秦国,就会先灭亡。
这才是成就王业的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几瑟亡之楚-注解
几瑟:几瑟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公子,因政治斗争失败而逃亡楚国。
楚: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长江流域,文化独特,国力强盛。
秦: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西北,以法家思想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著称,最终统一中国。
芈戎:芈戎可能是楚国的一位贵族或官员,具体身份不详。
公叔:公叔可能是韩国的一位贵族或官员,具体身份不详。
伯婴:伯婴可能是韩国的一位公子或贵族,具体身份不详。
郑: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后被韩国所灭。
韩: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中原地区,国力较弱。
魏: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中原地区,国力较强。
齐: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山东半岛,文化繁荣,国力强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几瑟亡之楚-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几瑟作为韩国的公子,因政治斗争失败而逃亡楚国,楚国则试图利用几瑟来影响韩国的内政,进而达到控制韩国的目的。
文中提到的‘废公叔而相几瑟者楚也’,表明楚国在韩国内部有影响力,能够通过支持几瑟来削弱韩国的其他势力。几瑟逃亡楚国后,楚国又试图通过几瑟来影响秦国的政策,显示出楚国在外交上的灵活性和策略性。
‘公不如令秦王贺伯婴之立也’这句话,建议韩国通过秦国来支持伯婴的立位,以此来断绝与楚国的关系,转而亲近秦国。这种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以及各国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断调整盟友的常态。
‘秦挟韩亲魏,齐、楚后至者先亡’这句话,预测了如果秦国能够控制韩国并亲近魏国,那么齐国和楚国将会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可能先灭亡。这种预测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和相互制衡的关系。
整段文字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力量对比。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战国时期各国为了生存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和手段,以及这些策略对历史进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