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韩相公仲珉使韩侈之秦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韩相公仲珉使韩侈之秦-原文

韩相公仲珉使韩侈之秦,请攻魏,秦王说之。

韩侈在唐,公仲珉死。

韩侈谓秦王曰:“魏之使者谓后相韩辰曰:‘公必为魏罪韩侈。’

韩辰曰:‘不可。秦王仕之,又与约事。’

使者曰:‘秦之仕韩侈也,以重公仲也。今公仲死,韩侈之秦,秦必弗入。入,又奚为挟之以恨魏王乎?’

韩辰患之,将听之矣。

今王不召韩侈,韩侈且伏于山中矣。”

秦王曰:“何意寡人如是之权也!令安伏?”

召韩侈而仕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韩相公仲珉使韩侈之秦-译文

韩国的宰相公仲珉派遣韩侈前往秦国,请求秦国攻打魏国,秦王对此表示赞同。

韩侈在唐地时,公仲珉去世了。

韩侈对秦王说:“魏国的使者对韩国的后任宰相韩辰说:‘您一定要为魏国惩罚韩侈。’

韩辰回答说:‘不行。秦王已经任命了韩侈,并且与他有约定。’

魏国的使者说:‘秦国任命韩侈,是因为看重公仲珉。现在公仲珉已经去世,韩侈去秦国,秦国一定不会接纳他。即使接纳了,又为什么要带着他来怨恨魏王呢?’

韩辰对此感到忧虑,打算听从魏国使者的建议。

如果大王您现在不召见韩侈,韩侈将会躲藏到山中去。”

秦王说:“我怎么会想到自己有这样的权力呢!让他躲到哪里去?”

于是秦王召见了韩侈并任命他为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韩相公仲珉使韩侈之秦-注解

韩相公仲珉:韩国的宰相,名为仲珉,公是尊称。

韩侈:韩国的一名官员,与公仲珉有密切关系。

秦王:秦国的君主,此处指秦国的国王。

魏: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韩、秦等国常有争战。

唐: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韩国的某个地方。

韩辰:韩国的后相,即继任的宰相。

魏之使者:魏国派来的使者,负责传达魏国的意愿。

伏于山中:隐藏在山中,意指韩侈可能会隐居避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韩相公仲珉使韩侈之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权力斗争。韩国的宰相公仲珉派遣韩侈前往秦国,请求秦国攻打魏国,秦王对此表示满意。然而,公仲珉的去世使得韩侈的处境变得复杂。韩侈向秦王透露,魏国的使者已经向韩国的后相韩辰施压,要求韩辰追究韩侈的责任。韩辰虽然不愿意,但考虑到秦国的态度和公仲珉的去世,他可能会被迫听从魏国的要求。

这段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权力博弈。韩侈的处境反映了小国在大国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秦王的反应则体现了大国对小国的控制和利用。韩侈的隐居避世,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选择。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揭示了战国时期士人的忠诚与背叛、权力与道德的冲突。韩侈的忠诚于公仲珉,以及他在公仲珉去世后的无奈,都反映了当时士人在政治斗争中的复杂心理。秦王的权谋和韩辰的犹豫,则展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韩侈的无奈、秦王的权谋、韩辰的犹豫,都通过简洁而有力的对话表现出来。这种对话形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权力斗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展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士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选择。这对于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韩相公仲珉使韩侈之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34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