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韩珉相齐-原文
韩珉相齐,令吏逐公畴竖,大怒于周之留成阳君也。
谓韩珉曰:“公以二人者为贤人也,所入之国,因用之乎?则不如其处小国。
何也?成阳君为秦去韩,公畴竖,楚王善之。
今公因逐之,二人者必入秦、楚,必为公患。
且明公之不善于天下。
天下之不善公者,与欲有求于齐者,且收之,以临齐而市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韩珉相齐-译文
韩珉担任齐国的宰相,命令官吏驱逐公畴竖,对周国留下成阳君感到非常愤怒。
有人对韩珉说:“您认为这两个人是贤人,他们去的国家,会因此重用他们吗?那还不如让他们留在小国。
为什么呢?成阳君为了秦国离开了韩国,公畴竖,楚王对他很好。
现在您因为驱逐他们,这两个人一定会去秦国和楚国,一定会成为您的祸患。
而且这会表明您对天下不友好。
天下对您不友好的人,以及那些想向齐国求助的人,都会收留他们,以此来威胁齐国并出卖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韩珉相齐-注解
韩珉: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公畴竖:战国时期的人物,具体事迹不详,但在此文中被韩珉驱逐。
成阳君:战国时期的人物,与秦国有联系,曾离开韩国。
楚王:指楚国的君主,具体是哪一位楚王不详。
秦: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
楚: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齐: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韩珉相齐-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谋斗争。韩珉作为齐国的官员,驱逐了公畴竖和成阳君,这一行为不仅影响了齐国内部的政治格局,也引起了周边国家的关注和反应。
文中提到的成阳君曾为秦国效力,离开韩国,而公畴竖则受到楚王的赏识。韩珉的驱逐行为可能导致这两人投奔秦国或楚国,从而对齐国构成威胁。这种担忧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人才流动对国家安全的重大影响。
此外,文中还提到“天下之不善公者,与欲有求于齐者,且收之,以临齐而市公。”这句话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即通过收留敌国的失意者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同时削弱对手。这种策略在当时的外交中非常常见,反映了各国之间的相互利用和制衡。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的权谋文化和实用主义思想。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包括驱逐、收留、利用等,以达到政治和军事上的目的。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普遍,也是战国时期各国能够长期并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简洁明了,直接表达了韩珉的担忧和策略,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夸张,体现了《战国策》一贯的直白和实用的写作风格。同时,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述,间接揭示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环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和文化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