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韩阳役于三川而欲归-原文
韩阳役于三川而欲归,
足强为之说韩王曰:“三川服矣,王亦知之乎?役且共贵公子。”
王于是召诸公子役于三川者而归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韩阳役于三川而欲归-译文
韩阳在三川服役,想要回家,
足强为他向韩王进言说:“三川已经归顺了,大王您也知道了吧?服役的人应该和贵公子们一起回来。”
韩王于是召集那些在三川服役的公子们,让他们回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韩阳役于三川而欲归-注解
韩阳:韩阳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位贵族或官员,具体身份不详。
三川:三川指的是黄河、洛水、伊水三条河流交汇的地区,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是古代重要的战略要地。
韩王:韩王指的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君主。
役:役在这里指的是服劳役或兵役,古代贵族或平民被征召为国家服务。
贵公子:贵公子指的是贵族家庭的子弟,通常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韩阳役于三川而欲归-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谋斗争。韩阳作为韩国的贵族或官员,被派往三川地区服役,但他希望回到韩国。为了达到目的,他通过足强向韩王进言,声称三川已经臣服,暗示韩王可以召回在三川服役的贵族子弟。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贵族阶层的特权意识。贵族子弟虽然被征召服役,但他们依然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韩阳通过足强向韩王进言,实际上是在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关系网,试图为自己和同僚争取利益。这种权谋手段在战国时期非常常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竞争的激烈程度。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精炼,体现了《战国策》一贯的风格。通过对话的形式,作者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权谋策略。韩阳的言辞虽然简短,但充满了暗示和策略性,显示出他的智慧和谋略。足强作为中间人,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运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揭示了贵族阶层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角色,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关系网来影响国家决策。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和频繁的权谋斗争,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虽然简短,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通过分析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运作和权谋斗争,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