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段干越人谓新城君-原文
段干越人谓新城君曰:
“王良之弟子驾,云取千里马,遇造父之弟子。
造父之弟子曰:‘马不千里。’
王良弟子曰:‘马,千里之马也;服,千里之服也。而不能取千里,何也?’
曰:‘子纆牵长。故纆牵于事,万分之一也,而难千里之行。’
今臣虽不肖,于秦亦万分之一也,而相国见臣不释塞者,是纆牵长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段干越人谓新城君-译文
段干越人对新城君说:
“王良的弟子驾车,说要去取千里马,遇到了造父的弟子。
造父的弟子说:‘这马不是千里马。’
王良的弟子说:‘这马是千里马,装备也是千里马的装备。为什么不能取千里呢?’
造父的弟子回答说:‘你的缰绳太长了。所以缰绳对于事情来说,只是万分之一的影响,但却足以阻碍千里的行程。’
现在我虽然不才,但在秦国也只是万分之一的影响,而相国您却对我毫不放松,这就是缰绳太长的缘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段干越人谓新城君-注解
段干越人:战国时期的人物,具体事迹不详,可能是一位游说之士或学者。
新城君:战国时期的一位封君,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某个诸侯国的贵族或官员。
王良:古代传说中的驾车高手,以驾驭千里马闻名。
造父:古代传说中的驾车高手,与王良齐名,擅长驾驭马匹。
纆牵:指马缰绳,引申为束缚或限制。
千里马:古代传说中的神马,能够日行千里,象征卓越的能力和潜力。
相国: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段干越人谓新城君-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一段典型的游说之辞,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通过寓言和比喻来劝谏君主的智慧。段干越人以王良弟子与造父弟子的对话为引子,巧妙地将自己比作千里马,将相国对自己的忽视比作‘纆牵长’,即束缚过紧,导致千里马无法发挥其潜力。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阶层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和对君主用人之道的批评。千里马象征着有才能的人,而纆牵则象征着束缚和限制。段干越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自己虽有才能却未被重用的不满,同时也暗示了君主应当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避免因不当的管理方式而埋没贤能。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运用了寓言和比喻的手法,使得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故事形象化,增强了说服力。王良弟子与造父弟子的对话简洁明了,却蕴含深刻的哲理,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善于运用语言艺术的特点。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自我意识和政治诉求。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君主的安排,而是主动争取自己的地位和权利。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用人唯贤、重视人才的理念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寓言和巧妙的比喻,揭示了战国时期士人阶层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和对君主用人之道的批评,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