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秦大国-原文
秦,大国也。
韩,小国也。
韩甚疏秦。
然而见亲秦,计之,非金无以也,故卖美人。
美人之贾贵,诸侯不能买,故秦买之三干金。
韩因以其金事秦,秦反得其金与韩之美人。
韩之美人因言于秦曰:“韩甚疏秦。”
从是观之,韩亡美人与金,其疏秦乃始益明。
故客有说韩者曰:“不如止淫用,以是为金以事秦,是金必行,而韩之疏秦不明。
美人知内行者也,故善为计者,不见内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秦大国-译文
秦国是一个大国。
韩国是一个小国。
韩国与秦国关系非常疏远。
然而,韩国为了表面上亲近秦国,考虑到没有金钱是无法做到的,所以决定出售美人。
美人的价格非常昂贵,其他诸侯国都买不起,所以秦国用三千金买下了她。
韩国用这些金钱去讨好秦国,但秦国反而得到了金钱和韩国的美人。
韩国的美人于是对秦国说:“韩国其实非常疏远秦国。”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韩国失去了美人和金钱,而它与秦国的疏远关系也因此更加明显。
因此,有客人对韩国建议说:“不如停止这种奢侈的消费,用这些金钱去讨好秦国,这样金钱一定会起作用,而韩国与秦国的疏远关系也不会那么明显。
美人知道内部的情况,所以善于谋划的人,不会让内部的情况暴露出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秦大国-注解
秦: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著称。
韩: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相对较小且国力较弱。
疏秦:指韩国与秦国关系疏远,缺乏紧密的政治或军事联系。
金:在古代常指贵重的财物或货币,此处指韩国试图通过财物来改善与秦国的关系。
美人:指美丽的女子,此处指韩国试图通过献上美人来讨好秦国。
贾贵:指价格昂贵,难以购买。
诸侯:指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此处泛指其他国家的统治者。
内行:指内部的事务或秘密,此处指美人了解韩国的内部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秦大国-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韩国与秦国之间的外交策略。韩国作为一个小国,面对强大的秦国,采取了通过献上美人和财物来改善关系的策略。然而,这种策略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暴露了韩国的弱点。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韩国试图通过物质手段来换取政治上的支持,但最终不仅失去了美人和财物,还进一步暴露了与秦国的疏远关系。这种策略的失败揭示了小国在外交上的无奈与困境。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作者通过韩国的失败策略,揭示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性。同时,通过美人的话语,巧妙地揭示了韩国内部的矛盾和问题,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战国时期小国外交策略的一个典型案例。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战国时期小国在外交上的困境和无奈。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外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