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颜率见公仲-原文
颜率见公仲,公仲不见。
颜率谓公仲之谒者曰:“公仲必以率为阳也,故不见率也。
公仲好内,率曰好士;
仲啬于财,率曰散施;
公仲无行,率曰好义。
自今以来,率且正言之而已矣。”
公仲之谒者以告公仲,公仲遽起而见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颜率见公仲-译文
颜率去拜访公仲,公仲不愿见他。
颜率对公仲的门客说:“公仲一定认为我是虚伪的,所以不愿见我。
公仲喜欢女色,我却说他喜欢贤士;
公仲吝啬钱财,我却说他慷慨施舍;
公仲品行不端,我却说他崇尚道义。
从今以后,我将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问题。”
公仲的门客将这些话告诉了公仲,公仲立刻起身去见颜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颜率见公仲-注解
颜率:战国时期的人物,以机智和辩才著称。
公仲:战国时期的贵族或官员,具体身份不详,但在此文中表现出对颜率的误解和偏见。
阳:在此文中指颜率被误解为虚伪或表面上的行为。
好内:指公仲喜欢内部的事务或私事。
好士:指颜率表面上称赞公仲喜欢贤士。
啬于财:指公仲在财务上吝啬。
散施:指颜率表面上称赞公仲慷慨大方。
无行:指公仲行为不端。
好义:指颜率表面上称赞公仲有正义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颜率见公仲-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颜率与公仲的互动,展现了战国时期人际交往中的机智与策略。颜率被公仲误解为虚伪,但他通过巧妙的言辞和策略,最终改变了公仲的看法,得以见面。这不仅展示了颜率的智慧和辩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言辞和行为的重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言辞的重视。颜率通过调整自己的言辞策略,从迎合公仲的喜好到直言不讳,展示了言辞的力量和策略的重要性。这种对言辞的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如《论语》中孔子对言辞的重视,以及《战国策》中各种辩士的策略。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简洁而富有张力。通过颜率与公仲的对话,作者巧妙地展示了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颜率的机智和公仲的偏见在短短几句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得整个故事紧凑而生动。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际交往的特点。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竞争激烈,言辞和策略成为重要的工具。颜率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机智表现,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战国时期的社会动态和文化特点。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简洁而富有张力的叙述,展示了战国时期人际交往中的机智与策略,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言辞的重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