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郑彊载八百金入秦-原文
郑彊载八百金入秦,请以伐韩。
泠向谓郑彊曰:“公以八百金请伐人之与国,秦必不听公。
公不如令秦王疑公叔。”
郑彊曰:“何如?”
曰:“公叔之攻楚也,以几瑟之存焉,故言先楚也。
今已令楚王奉几瑟以车百乘居阳翟,令昭献转而与之处,旬有余,彼已觉。
而几瑟,公叔之讎也;而昭献,公叔之人也。
秦王闻之,必疑公叔为楚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郑彊载八百金入秦-译文
郑彊带着八百金来到秦国,请求秦国出兵攻打韩国。
泠向对郑彊说:“你用八百金请求秦国攻打它的盟国,秦国一定不会听从你。
你不如让秦王怀疑公叔。”
郑彊问:“怎么做?”
泠向说:“公叔攻打楚国,是因为几瑟的存在,所以他说要先对付楚国。
现在我们已经让楚王用一百辆车把几瑟送到阳翟居住,并让昭献转而与他相处,十多天后,他们已经察觉到了。
而几瑟是公叔的仇人;昭献则是公叔的人。
秦王听到这些,一定会怀疑公叔与楚国勾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郑彊载八百金入秦-注解
郑彊:战国时期韩国的政治家,曾担任韩国的重要职位,以智谋著称。
泠向:战国时期的谋士,以智谋和策略见长,曾为多个国家出谋划策。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成为六国中的霸主。
公叔:指韩国的公叔段,是韩国的重要政治人物,与郑彊有政治上的对立。
几瑟:楚国的贵族,与公叔段有仇怨,曾在楚国担任重要职位。
昭献:楚国的贵族,与公叔段关系密切,曾在楚国担任重要职位。
阳翟:地名,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战国时期属于韩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郑彊载八百金入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郑彊与泠向之间的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政治关系和谋略斗争。郑彊携带八百金前往秦国,请求秦国出兵攻打韩国,泠向则提出了更为巧妙的策略,即通过制造秦王对公叔段的怀疑,来达到削弱韩国力量的目的。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的高超智慧和策略运用。泠向的建议不仅展示了其对各国政治关系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其对人性弱点的敏锐洞察。通过制造秦王对公叔段的怀疑,泠向巧妙地利用了秦国与韩国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对话生动,充分展现了战国策士的机智和辩才。泠向的言辞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又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显示了其高超的谋略水平。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谋略斗争。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和谋士们的作用,为我们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之,这段古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研究战国时期政治、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