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郑彊之走张仪于秦-原文
郑彊之走张仪于秦,曰仪之使者,必之楚矣。
故谓大宰曰:“公留仪之使者,强请西图仪于秦。”
故因而请秦王曰:“张仪使人致上庸之地,故使使臣再拜谒秦王。”
秦王怒,张仪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郑彊之走张仪于秦-译文
郑彊在秦国驱逐张仪,说张仪的使者一定会去楚国。
因此他对大宰说:“您留住张仪的使者,强行请求秦国向西图谋张仪。”
因此他请求秦王说:“张仪派人送来上庸的土地,所以派使臣再次拜见秦王。”
秦王发怒,张仪逃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郑彊之走张仪于秦-注解
郑彊:郑国的贵族,名彊,此处指郑国的使者。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任秦国的宰相,以智谋和外交手段著称。
大宰:古代官名,掌管国家祭祀和礼仪的高级官员。
上庸: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西部,战国时期属于楚国。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此处具体指秦惠文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郑彊之走张仪于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郑国的使者郑彊利用智谋使张仪离开秦国的故事。郑彊通过散布谣言,声称张仪的使者已经前往楚国,从而引起秦王的怀疑和愤怒,最终导致张仪被迫离开秦国。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纵横家的智谋策略。郑彊的行为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使用各种手段来削弱对手的智慧和胆略。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情节紧凑,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动机。郑彊的机智和张仪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吸引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斗争和智谋策略,以及纵横家在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智谋策略,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