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观鞅谓春申-原文
观鞅谓春申曰:
“人皆以楚为强,而君用之弱,其於鞅也不然。
先君者,二十余年未尝见攻。
今奉欲逾兵于渑隘之塞,不使;
假道两周倍韩以攻楚,不可。
今则不然,魏且旦暮亡矣,不能爱其许、鄢陵与梧,割以予秦,去百六十里。
臣之所见者,秦、楚斗之日也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观鞅谓春申-译文
观鞅对春申君说:
“人们都认为楚国强大,但您使用楚国却显得弱小,这对我来说并非如此。
先前的君主,二十多年来未曾被攻打。
现在秦国想要越过渑隘的关塞,但未能成功;
借道两周和韩国来攻打楚国,也是不可能的。
现在情况不同了,魏国即将灭亡,无法保护其许、鄢陵和梧等地,割让给秦国,距离楚国只有一百六十里。
我所预见的是,秦国和楚国交战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观鞅谓春申-注解
观鞅:战国时期的人物,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策士或谋士。
春申:指春申君,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人物,名黄歇,曾任楚国令尹,以智谋和外交才能著称。
楚: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渑隘之塞:渑池的险要关隘,位于今河南省渑池县,是古代军事要地。
两周:指东周和西周,这里可能指的是周王室的领地。
韩: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河南中部。
魏: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山西、河南一带。
许、鄢陵与梧:许、鄢陵和梧是魏国的三个重要城邑,许位于今河南许昌,鄢陵位于今河南鄢陵,梧位于今河南商丘。
秦: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后统一中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观鞅谓春申-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是观鞅对春申君的一段进言。观鞅通过对比楚国过去与现在的形势,指出楚国虽然表面上强大,但实际上已经衰弱。他提到楚国过去二十多年未曾受到攻击,但现在却无法阻止秦国通过渑隘之塞进攻,也无法通过两周和韩国的领地来攻击楚国。观鞅进一步指出,魏国即将灭亡,无法保护自己的城邑,不得不割让给秦国,这表明秦国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战争。观鞅的言辞中透露出对楚国现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测,体现了当时策士们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战略眼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逻辑清晰,通过对比和举例,有效地传达了观鞅的观点。观鞅的言辞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准确预见,展现了他作为策士的智慧和谋略。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揭示了楚国在战国后期的衰弱,也反映了秦国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的强大和扩张。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进程和各国之间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