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原文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

“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

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

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

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

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邓师、宛冯、龙渊、大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

甲、盾、鞮、鍪、铁幕、革抉、芮,无不毕具。

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

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欲西面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过此者矣。

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

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

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且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

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

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韩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剑,仰天太息曰:

“寡人虽死,必不能事秦。

今主君以楚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译文

苏秦为了楚国联合各国,向韩王游说:

“韩国北面有巩、洛、成皋的坚固防线,西面有宜阳、常阪的险要关塞,东面有宛、穰、洧水,南面有陉山,国土方圆千里,拥有数十万士兵。

天下最强的弓弩,都出自韩国。

溪子、少府、时力、距来这些弓弩,都能射到六百步之外。

韩国士兵用脚蹬弓射箭,百发百中,远的能射中胸膛,近的能射中心脏。

韩国士兵的剑戟,都产自冥山、棠溪、墨阳、合伯、邓师、宛冯、龙渊、大阿这些地方,都能在陆地上斩断马牛,在水中击落天鹅和大雁,面对敌人时能斩断坚固的铠甲。

铠甲、盾牌、头盔、铁幕、革抉、芮等装备,无一不齐全。

以韩国士兵的勇猛,穿上坚固的铠甲,手持强弩,佩戴利剑,一个人可以抵挡百人,这都不足为奇。

以韩国的强大和大王的贤明,却要向西面的秦国称臣,做东方的藩属,为秦国修建宫殿,接受秦国的冠带,春秋时节祭祀秦国,拱手臣服,这是让国家蒙羞,被天下人耻笑的事情,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

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如果大王臣服于秦国,秦国一定会要求宜阳、成皋。

今年给了他们,明年又会要求更多的土地。

如果给了他们,就没有土地可以再给了;如果不给,就会前功尽弃,反而招来更大的祸患。

况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的要求是无穷无尽的。

用有限的土地去满足无穷无尽的要求,这就是所谓的用怨恨换取祸患,不用打仗,土地就已经被削减了。

我听说有句俗话:‘宁做鸡口,不做牛后。’

现在大王向西面的秦国拱手称臣,这和做牛后有什么区别呢?

以大王这样的贤明,拥有强大的韩国军队,却落得个‘牛后’的名声,我私下里为大王感到羞耻。”

韩王听后,愤怒地变了脸色,挽起袖子,按住剑柄,仰天长叹道:

“我即使死,也绝不会臣服于秦国。

现在您以楚王的命令来教导我,我愿意恭敬地听从,保卫国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注解

合从: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指多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一个强大的国家,此处指苏秦为楚国联合其他国家对抗秦国。

巩、洛、成皋:韩国的北部要塞,地理位置重要,具有战略意义。

宜阳、常阪:韩国的西部要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宛、穰、洧水:韩国的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

陉山:韩国的南部山脉,地势险峻,是天然的屏障。

溪子、少府、时力、距来:韩国的强弓劲弩的名称,射程远,威力大。

冥山、棠溪、墨阳、合伯、邓师、宛冯、龙渊、大阿:韩国著名的剑戟产地,以锋利和坚韧著称。

甲、盾、鞮、鍪、铁幕、革抉、芮:韩国的各种武器装备,种类齐全,质量上乘。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谚语,意思是宁愿做小国的领袖,也不愿做大国的附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评注

苏秦的这段说辞,充分展示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雄辩之才和战略眼光。他首先从韩国的地理优势和军事实力入手,详细列举了韩国的要塞、武器和装备,强调了韩国的强大和不可小觑。这种列举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让韩王对自身的实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接着,苏秦指出了韩国如果臣服于秦国的严重后果。他通过逻辑推理,指出秦国的贪得无厌和韩国的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预言了韩国如果屈服于秦国,将会不断被割地,最终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这种分析不仅具有前瞻性,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艰难。

苏秦还巧妙地运用了谚语“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形象地比喻了韩国如果臣服于秦国,将会失去独立和尊严,成为大国的附庸。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也触动了韩王的自尊心,激发了他的反抗意识。

最后,苏秦通过韩王的反应,展示了这段说辞的成功。韩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剑,仰天太息,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情绪和决心。这种反应不仅证明了苏秦说辞的有效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在面对强国压力时的复杂心态。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苏秦的雄辩之才和战略眼光,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艰难和复杂。通过详细的地理和军事分析,逻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比喻,苏秦成功地激发了韩王的抵抗意识,达到了合纵抗秦的目的。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展示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谋略。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9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