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秦韩战于浊泽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秦韩战于浊泽-原文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

公仲明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怒,召陈轸而告之。

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

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

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

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

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

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

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

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⑧,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侦,失计于韩明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秦韩战于浊泽-译文

秦国和韩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形势危急。

公仲明对韩王说:“盟国不可依赖。现在秦国的心思是想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与秦国讲和,贿赂秦国一座名城,与秦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是一举两得的计策。”

韩王说:“好。”于是命令公仲明准备出行,前往秦国讲和。

楚王听说后非常愤怒,召见陈轸并告诉他这件事。

陈轸说:“秦国想攻打我们楚国已经很久了,现在又得到韩国的一座名城和装备,秦国和韩国联合兵力向南进攻,这是秦国在庙堂上祈求的事情。现在他们已经得到了,楚国一定会被攻打。

大王听我的建议,立即在国内动员,选拔军队,声称要救援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派遣使者,多带车辆,携带重礼,让韩国相信大王会救援他们。

即使韩国不听从我们,韩国也一定会感激大王,不会与秦国联合进攻我们。这样秦国和韩国不和,即使秦军到来,楚国也不会受到太大伤害。

如果韩国听从我们的建议,断绝与秦国的和约,秦国一定会非常愤怒,对韩国的怨恨会加深。韩国得到楚国的救援,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他们对秦国的态度一定不会恭敬。这样我们就能困住秦国和韩国的兵力,避免楚国的祸患。”

楚王非常高兴,立即在国内动员,选拔军队,声称要救援韩国,派遣使者,多带车辆,携带重礼。

楚王对韩王说:“我们楚国虽然小,但已经全力动员了。希望韩国能全力对付秦国,我们楚国将不惜一切代价支持韩国。”

韩王非常高兴,于是停止了公仲明的行动。

公仲明说:“不行,秦国是真心实意地告诉我们他们的意图,而楚国只是虚张声势地救援我们。依赖楚国的虚名,轻易断绝与强秦的敌对关系,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

而且楚国和韩国并不是兄弟之国,也没有事先约定一起攻打秦国。秦国想攻打楚国,楚国却趁机出兵声称要救援韩国,这一定是陈轸的计谋。

而且大王已经派人向秦国报告了和谈的事,现在不执行,就是欺骗秦国。轻视强秦的祸患,而相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会后悔的。”

韩王不听,于是断绝了与秦国的和约。

秦国果然大怒,出兵与韩国在岸门交战,楚国的救援没有到来,韩国大败。

韩国的兵力并没有削弱,民众也没有愚昧,但军队被秦国俘虏,智慧被楚国嘲笑,这是因为过于听从陈轸的计谋,而失去了公仲明的正确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秦韩战于浊泽-注解

浊泽: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战国时期秦、韩两国交战的地点。

公仲明:韩国的谋士,以其智慧和策略著称,曾为韩国出谋划策。

韩王:韩国的君主,战国时期韩国的统治者。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任秦国宰相,以连横策略闻名。

名都:指重要的城市或战略要地,常作为外交谈判中的筹码。

陈轸:楚国的谋士,以其智谋和策略著称,曾为楚国出谋划策。

岸门: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秦、韩两国交战的地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秦韩战于浊泽-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秦、韩、楚三国之间的外交与军事斗争。文本通过对话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各国谋士的智慧和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

首先,公仲明为韩王提出的‘以一易二’之计,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中的‘连横’思想。公仲明建议韩国通过割让一座名都来与秦国结盟,共同伐楚,以此避免秦国的直接威胁。这一策略不仅显示了公仲明对秦国意图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

然而,楚国的陈轸识破了这一计谋,并提出了反制策略。陈轸建议楚王通过虚张声势,假装救援韩国,以此离间秦、韩关系。这一策略不仅成功阻止了秦、韩的联合,还使得秦国对韩国产生了怨恨,最终导致秦、韩关系破裂。陈轸的智慧在于他能够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虚张声势来达到实际的政治目的。

韩王在公仲明和陈轸的建议之间摇摆不定,最终选择了听从陈轸的虚名救援,而忽视了公仲明的实际警告。这一决策导致了韩国的失败,反映了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决策者往往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忽视了实际的利益和风险。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和策略,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斗争的激烈程度。文本通过对话形式,生动地刻画了各国谋士的形象,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存亡之际的智慧和勇气。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语言简练,情节紧凑,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文本通过对比公仲明和陈轸的策略,突出了谋士的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使得故事更具戏剧性和教育意义。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军事斗争。通过对这段文本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秦韩战于浊泽》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9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