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赵使姚贾约韩魏-原文
赵使姚贾约韩、魏,韩、魏以友之。
举茅为姚贾谓赵王曰:“贾也,王之忠臣也。
韩、魏欲得之,故友之,将使王逐之,而己因受之。
今王逐之。是韩、魏之欲得,而王之忠臣有罪也。
故王不如勿逐,以明王之贤,而折韩、魏招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赵使姚贾约韩魏-译文
赵国派遣姚贾去与韩国、魏国结盟,韩国和魏国因此与姚贾友好。
举茅为姚贾对赵王说:“姚贾是您的忠臣。
韩国和魏国想要得到他,所以与他友好,目的是让您驱逐他,而他们自己则趁机接纳他。
现在如果您驱逐他,这正是韩国和魏国所希望的,而您的忠臣却因此有罪。
所以您不如不要驱逐他,以此来显示您的贤明,同时挫败韩国和魏国的招揽计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赵使姚贾约韩魏-注解
赵: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东部。
姚贾:赵国的使臣,负责外交事务。
韩: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河南省中部和山西省南部。
魏: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南部。
举茅:赵国的大臣,负责向赵王进谏。
赵王:赵国的君主,具体指赵国的某一位国王。
忠臣:对国家忠诚的臣子,特指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臣子。
逐:驱逐,指将某人从国家或职位上赶走。
贤:贤明,指君主或臣子的智慧和德行。
折:挫败,指使对方的计划或意图失败。
招:招揽,指吸引或拉拢某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赵使姚贾约韩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权谋斗争。赵国的使臣姚贾被韩、魏两国以友好之名拉拢,实际上是为了削弱赵国的力量。举茅作为赵国的大臣,敏锐地察觉到了韩、魏的阴谋,并向赵王进谏,建议不要驱逐姚贾,以显示赵王的贤明,同时挫败韩、魏的招揽计划。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和权谋策略。各国之间表面上友好,实际上暗藏杀机,通过拉拢对方的忠臣来削弱对方的实力。举茅的进谏则体现了忠臣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君主的智慧建议,强调了贤明君主的重要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复杂的外交关系和权谋斗争。举茅的言辞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指出了韩、魏的阴谋,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展现了高超的辩论技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斗争和权谋策略,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这段文字也体现了忠臣对国家的忠诚和贤明君主的重要性,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