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翟章从梁来-原文
翟章从梁来,甚善赵王。
赵王三延之以相,翟章辞不受。
田驷谓柱国韩向曰:“臣请为卿刺之。
客若死,则王必怒而诛建信君。
建信君死,则卿必为相矣。
建信君不死,以为交,终身不敝,卿因以德建信君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翟章从梁来-译文
翟章从梁国来到赵国,与赵王关系非常好。
赵王三次邀请他担任宰相,翟章都推辞不接受。
田驷对柱国韩向说:“我请求为您刺杀他。
如果这个客人死了,那么赵王一定会愤怒并诛杀建信君。
建信君死了,那么您一定会成为宰相。
如果建信君不死,您可以与他结交,终身不会有麻烦,您因此可以以德报建信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翟章从梁来-注解
翟章:翟章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从梁国来到赵国,与赵王关系很好。
赵王:指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具体是哪一位赵王不详。
田驷:战国时期的人物,可能是赵国的官员或谋士。
柱国:战国时期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国家的重臣或宰相。
韩向:战国时期的人物,可能是赵国的官员或谋士。
建信君:战国时期的人物,可能是赵国的重臣或贵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翟章从梁来-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翟章从梁国来到赵国,与赵王关系很好,赵王三次邀请他担任相国,但翟章都婉拒了。这一情节展示了翟章的谦逊和智慧,他不愿意轻易接受高位,可能是因为他深知高位带来的风险和压力。
田驷的提议则揭示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他建议韩向刺杀翟章,认为如果翟章死了,赵王会因此愤怒并诛杀建信君,这样韩向就有机会成为相国。这一计划不仅显示了田驷的阴险和权谋,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田驷还提出,如果建信君不死,韩向可以通过与建信君建立良好的关系,终身受益。这一建议展示了战国时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还揭示了当时人们如何在权力和利益之间权衡和选择。翟章的谦逊和智慧,田驷的权谋和阴险,以及韩向的潜在机会和风险,都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权谋文化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战国时期,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翟章、田驷和韩向的选择和行为,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翟章的谦逊和智慧,田驷的阴险和权谋,以及韩向的潜在机会和风险,都通过对话和行动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段古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以及当时人们如何在权力和利益之间权衡和选择。